葉劍英粟裕都反對,爲何仍要對越反擊?改革開放前必須打越南!

黨內多位元老高層反對,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勸阻,頂着巨大的壓力,鄧公仍然執意要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

爲什麼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必須要打越南?

1978年年底,隨着越南在東南亞的擴張活動日益猖獗,甚至一度將手伸進了我國廣西境內,如何處理越南問題,成爲了一個重要話題。

在當時,“出兵”是很多人的第一想法,但反對的聲音也不小,以時任國防部長葉劍英和中央軍委常委粟裕爲代表的許多元老高層,都認爲此時不應對越動武。

一方面,中國剛剛走出十年特殊時期,各方面能調用的資源都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越南又剛剛打贏與美國的戰爭,還與蘇聯“結了盟”,正處在氣勢最盛的時候。

“敵強我弱”,動武實在不是明智之選!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鄧公最終還是親自拍板:一定要打!

中國的困局

如今,每每提及改革開放,人們總是會驚歎於老人的智慧,然而卻鮮有人想過,爲什麼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是在80年代以後纔開始的呢?

其實,在此之前,我們國家不是沒有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那時候不是沒有想過改革開放,但是卻不能走,或者說,不敢走。

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曾經說過:“沒有糖果可以活下去,沒有子彈就不能生存”。

而這,就是80年代以前中國處境的最真實寫照。

建國初期,中蘇之間經歷了一段友好的時光,但伴隨着冷戰的愈演愈烈,蘇聯公然對他國的主權內政指手畫腳,儼然間已經走上霸權主義道路。

而這,毫無疑問與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理念的我國存在着嚴重分歧,最終使得在60年代以後兩國關係急速惡化。

蘇聯甚至一度對我國威脅使用核武器。

可以說,此時的蘇聯已經從我們“最親密的鄰居”,變成了我們“最大的威脅”。

正是因爲蘇聯這樣的敵對態度,致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都被迫在邊境陳兵百萬,時刻警惕、以防不測。

與此同時,我們與美國的關係又始終沒有和解,美國時常會在海上對我們進行圍追堵截。

因此可以說,當時的我國幾乎就在單挑“世界兩極”。國家各項政策的制定,也自然而然地基本都是圍繞着“備戰”而展開的。

所以,在這種關頭,別說對外搞改革開放了,就是對內發展經濟,我們都經常顧此失彼。

顯然在生存面臨威脅的時候,一切經濟建設都是無從談起的。

戰略上的一仗

對越自衛反擊戰打得是誰?關於這個問題,想必大家一口氣就能回答出來:越南。

但是,這個答案卻並不完全正確,因爲從戰場上看,我們的敵人是越南沒錯,可如果將戰略遠光放長遠點,實際上就會發現我們的對手遠不止越南一個。

對越自衛反擊戰,打得是越南,更是蘇聯。

1969年,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所謂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構想,表面上聲稱是爲了整合亞洲各國,達到“共同防禦”的目標,實則是爲了分化和控制亞洲,迫使我們低頭,並以此稱霸亞洲。

但,或許是蘇聯的戰略意圖太過明顯,大部分被其邀請的國家都表現得十分抗拒,或公開或隱晦的表達了拒絕。

唯有越南等少數國家,響應了蘇聯的號召,而這其中,又以越南最爲積極。

二戰結束以後,越南與朝鮮遭遇了同樣的命運,被北緯17度線一分爲二,北邊是胡志明領導的社會主義勢力,南邊則是由法國扶持的資本主義勢力,兩者勢同水火,最終因不可彌合的矛盾爆發了衝突。

在這場戰爭當中,最開始的劇情和朝鮮半島當時的情況如出一轍,北方動手,而後美國干預,南邊又拿回了優勢。

但與朝鮮不同的是,或許正是因爲二十年前輸得太慘,當中國政府表明立場,“不允許美軍越過17度線”後,美軍一直表現得畏首畏尾,最終在損失了6萬多士兵後狼狽敗退。

而在有我們後勤支持的情況下,北越又重新奪回了優勢,並迅速南下完成了國家統一。

原本,在中國的支持下,越南趕跑了身爲超級大國的美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這應該是一段人口相頌的佳話。

但壞就壞在,這場勝利來得太過輕鬆,特別是因爲美軍顧及中國,哪怕在戰爭最激烈的時候,也未對北越造成太大的損失,這使得其戰後國家信心日益膨脹,甚至生出了能夠武力解決一切問題的錯誤想法。

其實,越南這個國家的野心,從古至今都不小,甚至在清朝的時候,當時的越南統治者阮福映還公開表示:“中國之於外夷,治以不治,彼以誠來斯受之”,將自己稱爲繼承了明朝的“正統”,把清王朝稱爲“蠻夷”。

雖然後來的越南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不再迷戀“中華”的身份,但是依然有一顆成爲大國的心,而大國勢必應該是有廣袤領土的,於是越南就想要稱霸東南亞,希望能夠在中南半島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國家。

這種心思在其戰勝美國,成爲“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後逐漸達到了頂峰。

此時唯一擋在越南面前的,只有越南曾經的“恩人”中國。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越南又遇上了希望“整合亞洲,對付中國”的蘇聯,那雙方自然是一拍即合。

1978年,蘇聯與越南達成“友好互助”條約,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內容就是當兩國中任意一國遭到進攻的時候,另一國都有義務進行全力協助。

而這說白了,就是蘇聯給越南上的一層保險,爲的就是萬一越南跟中國產生衝突時,蘇聯能夠有“正當”的理由介入。

這是蘇越兩國對中國設下的一個“明謀”,中國面臨的幾乎是一個死局。

所以,在得到蘇聯的支持後,越南立馬大張旗鼓的在東南亞展開了軍事行動,入侵柬埔寨,控制老撾,並不斷騷擾我國邊境。

不可否認,越南的判斷是正確的,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並不具備在南北兩個方向上同時開戰的實力,所以很多高層元老纔會主張我國不應對越動武。

可是,鄧公卻對此有不一樣的看法。

一方面,比起招致蘇聯的進攻,縱容越南對中國更不可接受。

按照當時的國際形勢,蘇聯在北虎視眈眈,西邊阿富汗、印度也已經先後倒向蘇聯,如果南邊再出現一個強大的“親蘇反中”政權,那麼中國就將陷入腹背受敵的絕境,後續更加防不勝防。

而另一方面,中國長期專注於國防安全,社會發展受到制約,在看不到與蘇聯恢復關係的希望的情況下,中國已經必須“闖”出一條新路了。

所以,“打越南”不是陷阱,而是機遇。

更何況,蘇聯也並不一定會跟越南完全一致地行動,對此,鄧公早已有了應對之策。

博弈“求生”

1972年,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但是兩國走向建交依然困難重重,關於核心問題的談判,使得這一切的進程相當緩慢。

但是,在1978年年底的時候,中美建交的進程卻被突然加速。

1979年1月,在鄧公訪問美國之際,同卡特總統一道,恢復中美邦交。

事實上,對於鄧公的“着急”,卡特是有所預警的,在他看來,中國如此迫切的與美國建交,無外乎就是希望美國能夠幫助中國“破局”。

然而,卡特終究還是低估了鄧公的“魄力”。

在會議上,鄧公毫不避諱的直接向卡特總統表示,中國即將出兵越南,希望美國能夠屆時向公衆傳達支持中國的態度。

這無疑直接把美國原本的計劃“砸”了個稀爛,要知道美國才從越南脫身不久,整體上的全球戰略也處在收縮階段,此時站出來支持中國,就算告訴蘇聯自己只是“啦啦隊”,蘇聯能信嗎?

所以,卡特總統和一衆美國官員都希望鄧公能夠收回成命,與美國一道,從道義上,利用制裁的手段迫使越南“投降”。

可是,鄧公顯然不會這麼天真,但凡美國的制裁有一丁點用,其也不會在與蘇聯的競爭中陷入劣勢。

所以鄧公強調:越南,中國是一定要打的,這不是提議,而是通知。

當然,鄧公也沒指望美國真的能夠下場幫助中國,鄧公要的只是美國的一個態度,一個“支持中國”的態度。

爲什麼美國的態度這麼重要呢?

答案很簡單,因爲蘇聯對於“對付中國”這件事,並不堅決!

事實上,說到底,亞洲、或者說遠東戰略,都是蘇聯在與美國全球競爭中,略顯薄弱的一部分地方,蘇聯的大部分精力還是要放在經營東歐上面。

如果美國和蘇聯達成協議,站到同一邊,那麼蘇聯自然可以毫不顧慮的在亞洲大展身手,但如果美國跟蘇聯反着來,那麼蘇聯就必須考慮,美國會不會在自己進軍亞洲的同時,在歐洲給自己下絆子。

而後者,對於蘇聯來說,影響更爲嚴重。

基於這點,蘇聯就算因爲中國對越南反擊而發動進攻,也絕不可能是在第一時間就採取行動。

事實證明,鄧公的判斷是正確的。

1979年2月17日,隨着新華社的一句“勿謂言之不預也”,對越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內,我軍順利達到了預定的戰略目標,對越南首都河內形成包圍之勢,越南政府甚至一度計劃撤到北緯17度以南。

然而,就在越南政府打算跟解放軍打持久戰,等待蘇聯援軍到來之時,中國卻突然宣佈撤軍了。

這一方面使得蘇聯在準備了一個月之後,突然沒了動武的理由,另一方面中國先展露出和平的誠意,越南無疑在輿論上落了下風。

最終,越南還是被迫妥協,宣佈從柬埔寨撤軍。

經此一戰,蘇聯的“亞洲集體安全”構想徹底破產,其對中國的包圍圈也基本名存實亡。

與此同時,中國雖然在越戰後很快便從越南境內撤出,但該採取的行動,一點都沒有忘。此後,越南算是徹底消停

而失去了越南的威脅後,中國的南方也算是徹底穩定了下來,此時中國再在東南沿海城市先行施行“改革開放”,便再無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