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培建:探月、探火能爲我國帶來更多國際話語權

4月24日,參加2021中國航天大會的人民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了他對月球科研站建設、航天與大衆的關係、我國航天能力發展等方面的觀點和看法。

針對月球科研站建設,葉培建說,月球不適宜人類生存,但想要更好地進行科學探測,就必須有人長期在月球駐留。爲此,可採用機器人等無人探測的方式完成先期探測,同時要想辦法驗證人在月球能夠生存的技術,如三維製造、能源生產等問題。

“不論怎樣,月球探測一定要有人蔘與,更好的方式是有人與無人相結合。”葉培建表示。

航天與大衆的關係也是葉培建關心的問題。他說,現在老百姓對應用衛星瞭解很深入,明白通信、導航、遙感衛星的重要性,但還是有人質疑探月、探火的意義,認爲創造不了多少GDP。“所以我很重視科普,沒有疫情的時候,我一年能做30多場航天科普講座。”

在葉培建看來,面對當今世界局勢,探月、探火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科學探索本身,它是大國力量的象徵。“我國發展進入新時期,探月、探火的成功,可以爲中國人民帶來信心,爲中華民族帶來力量,爲我國在國際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最近,葉培建和國內衆多院士合力編撰院士科普叢書,其中他領寫的第一套第一本書《征程,人類探索太空的故事》已經出版。他介紹,該書以中學生爲主要受衆羣體,講述了地球、太陽系、宇宙空間的相關科學知識,介紹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變遷、探索手段和工具的發展、探索所獲得的重要發現,以及當前在探索太空中面臨的科學和技術難題,探討了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人類與地球的未來,對年輕一代瞭解航天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爲我國培養了一大批青年骨幹。葉培建認爲,現在的年輕人願意幹、幹得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伴隨宇航任務的逐年增多,我國航天發射能力會出現瓶頸。

葉培建分析認爲,我國未來可能會建設新的國家級航天發射場,以滿足日益增多的宇航發射需求。同時,國家要幫助、推動、扶持民用航天和商業航天產業發展,使多方力量聚集,更好服務於航天事業。

針對近期北斗導航終端出現問題引發的社會輿論,葉培建迴應稱,中國航天人很努力,現在我國在軌衛星有300多顆,資源非常豐富,但相關地面設備也要做得好、服務到位、管理到位,才能真正實現天地一體化,更好服務於國計民生。

文/中國航天報記者 劉巖

視頻/索阿娣

編輯/劉巖 胡藍月

審覈/陳立

監製/索阿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