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鋼談音樂創新:要正確看待AI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價值

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題:葉小鋼談音樂創新:要正確看待AI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價值

新華社記者郭宇靖

“我們既要擁抱AI,也得清楚它的侷限性。”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AI音樂技術的發展降低了音樂門檻,有其商業價值,但從創作本質來說,終究很難替代人類大腦思維創作出來的優秀作品。

“音樂創作始終要與時代同行”

創作歌劇《牡丹亭》,將我國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的名作搬上舞臺;以芭蕾舞劇演繹《紅樓夢》《七夕》;撰寫描繪大灣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灣區鶴鳴》奏鳴曲……葉小鋼近日十分忙碌。在他看來,中國有非常多的優秀題材等待挖掘,這些作品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創新性修改和完善。

“時代的特徵就是音樂創作中奏響的獨特音符,音樂創作始終要與時代同行。”他說,例如在《灣區鶴鳴》的創作中,通過鶴鳴的意象,可以表達出在粵港澳大灣區,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美好狀態。

從一家工廠裡做過五年鉗工,後一躍成爲“天之驕子”的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生,再到當選爲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始終認爲,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是音樂的創作源泉。

爲此,他不斷在各地採風:在泉州看到木偶戲,借鑑其中獨特的表演手法,用到協奏曲的創作中;把古老民族樂器中的獨特音色,結合到當代中國音樂的表達中……

“如果經常去採風就會發現,人民大衆的生活給了我們新的感受,將這種感受融入作品,就會產生獨特的氣質。”他說。

“不讓傳統劇目‘博物館化’是當代責任”

在談到文藝創作中如何更好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時,葉小鋼認爲,雖然近年來這項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需要更多努力,特別是增加傳統文化劇目的演出時間和推廣力度。

“像京韻大鼓、樂亭大鼓等民間音樂,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熟悉。我在北京上學時,經常去看曲劇團、評劇院的演出,而現在優秀民族傳統藝術的演出機會卻少之又少。”他表示,像《四郎探母》《楊門女將》這樣的大戲,正離年輕人越來越遠。

“每個人都在看小視頻、小短劇,但文化快餐不能替代傳統藝術。不讓傳統劇目‘博物館化’是每個人的責任,要把這些東西繼續留在我們的文化中,留在我們的血液中。”他直言不諱。

“我們既要擁抱AI,但不能過度依賴”

一段時間以來,AI的火爆也帶火了智能作曲等新應用。利用新技術,普通人究竟能不能當上作曲家?

葉小鋼認爲,AI音樂技術在商業用途中能夠帶來便利,比如製作廣告音樂時更加省事、效率更高。“但從創作本質來說,而AI只是整合已有的數據,終究很難替代人類大腦思維創作出來的優秀作品。”

“如果音樂專業學生依賴AI作曲充數交作業,在經驗豐富的老師面前,根本瞞不住。”他說,“面對AI,我們既要擁抱,也不能過度依賴,否則很難產生劃時代的作品。”

“要把它作爲一種手段,來幫助我們創作更好的作品,要正確看待AI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價值。”葉小鋼說,在這個過程中,音樂家更要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因爲只有從生活中汲取靈感,才能在AI技術的衝擊下保持創作的獨特性和生命力。也只有這樣,中國音樂纔會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