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活力中國行|護航國產新能源汽車如期“出海”——記國鐵濟南局貨運部職工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薛冰
“搶運站”、“見縫插針”、火車肚裡演繹“科目二”、集裝箱裡上演“疊羅漢”……新能源汽車是如何從河南鄭州“奔赴”山東青島黃島並登船出海的?近日,科技日報記者走進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鐵濟南局”),登上貨運專列,親身體驗了這段旅途。
國鐵濟南局貨運部副主任張保華告訴記者,旅途的背後,不僅是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出海熱潮”,更是國鐵濟南局爲暢通新能源汽車國內聯運通道所做的努力。
排除萬難,奔赴黃島
1月9日中午,國鐵濟南局青島車務段黃島站站長徐延林接到任務:389輛來自河南鄭州的新能源汽車,要在當晚“乘船”出海。
“爲保障新能源汽車出口,鐵路部門專門開行了鐵路貨物專用運輸車輛——商品車鐵路運輸專列(JSQ)。”濟南鐵路物流中心黃島營業部主任孟照林說,但是,每趟專列最多僅可運輸290輛小汽車,並且最快需要24小時才能從鄭州直達黃島。
作爲此次運輸的負責人,孟照林深知面臨的挑戰。由於專列容量有限,389輛汽車只能分兩批運輸。此前,第一批290輛已於1月7日抵達黃島站;但由於無法“填滿”專列,餘下的99輛汽車只能被裝載在9節JSQ型車廂內,等待與其他列車“結伴”啓程。
“結伴”需要時間,但訂單如戰鼓,聲聲催人急。1月8日上午9時,第二批汽車終於啓程。不過此時,徐延林懸着的心仍未放下:由於和其他貨物混編,這些列車無法“一站直達”,中途需要頻繁解體、編組,不斷尋找前往黃島方向的車流“搭夥”。這樣一來,列車需要3—5天才能抵達目的地。
臨近中午,裝船時間迫在眉睫。徐延林在黃島站臺上翹首以盼,遲遲見不到運載第二批汽車的列車“身影”。原來列車纔剛剛抵達青島西部的藍村西站。
在鐵路上,“空找空”“重找重”是列車編組規則,意指已載貨物的重車,一般不會與未裝貨的空車混合編組,這也意味着這9節車廂還需要等待編掛同方向的重車。由於時間緊急,徐延林給藍村西站站長於海寧撥通了電話,請求立即將這9節車廂從編組場7000輛車中“撈出”,編掛到最快能開往黃島方向的空車車流上。
電話掛斷後,藍村西站便開始了一個多小時的緊張作業。在1月9日中午12時前,這9節車廂終於駛向了黃島方向。
跨越山海,滿載而行
作爲國內最爲繁忙的貨運車站,黃島站每日到開列車可達100餘趟。如何保證這9節“計劃外”車廂儘快配送到位,又不影響站區整體運輸秩序?
憑藉多年運輸組織工作經驗,徐延林指揮調車機“見縫插針”,在複雜的鐵路線上閃轉騰挪,最終解決了問題。
緊接着,提前等待在黃島站的司機胡康,與同事一起將汽車開下火車。JSQ列車車廂分上下兩層,左右寬度僅爲3米。整趟列車車廂前後貫通,猶如上下兩條悠長狹窄的隧道。卸車時,汽車需要在狹窄的車廂裡上演“科目二”倒車,最快倒車速度爲每小時30公里。既要保證卸車效率,還不能出現剮蹭,這對司機的駕駛技術提出了很高要求。
汽車開下火車後,還要駛進對應的海運集裝箱。但由於集裝箱長度和高度有限,汽車需要“疊羅漢”,一輛、兩輛、三輛……直到把約12米的集裝箱塞得滿滿當當。
1月9日晚10時,經過37個小時的“長途跋涉”,第二批99臺新能源汽車最終抵達指定位置,與第一批290臺車勝利“匯合”。伴隨着嘹亮的汽笛聲,輪船載着389輛新能源汽車揚帆起航,“昂首”駛向歐洲。
這便是新能源汽車“出海”的幕後故事。“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實力問鼎世界第一。但越是這樣,這些細節越應被記住。”張保華說。
春節前,黃島站預計要運送汽車2000餘輛。對徐延林及其團隊的考驗,纔剛剛開始。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