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爲何實行「乙類乙管」?陸權威專家樑萬年詳解
大陸將於2023年1月8日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爲「乙類乙管」。(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北京日報》報導,大陸將於2023年1月8日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爲「乙類乙管」。大陸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特邀權威專家、國家衛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樑萬年第一時間迴應公衆關切執行「乙類甲管」已近3年的調控政策,此次爲何調整爲「乙類乙管」?政策調整的主要依據是什麼?調整是否意味着防控力度降低?調整之後會帶來哪些改變?
樑萬年指出,分類管理一直是中國傳染病防控的策略,一直實行動態調整,依法科學管理一直是中國應對傳染病的基本原則。
將傳染病從「乙類甲管」調整爲「乙類乙管」,要具備相關條件。當新發傳染病出現時,由於對其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特徵缺乏認識,其傳染力、致病力以及病原變異特徵尚不清晰,爲了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中國自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肺炎、2005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新發傳染病應對以來,有效經驗做法是第一時間將其納入乙類傳染病但實施甲類傳染病管控措施。但隨着對疾病及病原體流行規律研究與認識的不斷深入,臨牀治療手段、疫苗和藥物的研發應用以及有效防控措施積累,曾採取「乙類甲管」的非典、禽流感迴歸乙類傳染病管控措施,而甲型H1N1流感則併入流行性感冒,按照丙類傳染病監測管理。
樑萬年表示,調整後,將在感染者與密接人員隔離、疫區封鎖、交通衛生檢疫等防控措施上做出相應的調整。針對乙類傳染病,對傳染源和密切接觸者一般不再進行嚴格的隔離管理,因此,在防控措施調整初期可能會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增加,繼而引發藥品供應不足、公衆恐慌等現象,爲此,積極針對這些風險準備應對方案,保障調整的平穩過渡。
當前,需將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到醫療救治上來,工作目標是保健康、防重症,確保防控措施調整轉段平穩有序。特別需要關注老年人、有基礎性疾病人羣等重症高風險人羣的疫苗接種、個人防護和感染後的及時救治,最大限度減少重症和病亡。
爲有效防範風險,有必要採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強疫苗接種,特別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羣的接種。二是加強藥品供應保障。三是通過線上健康諮詢、合理用藥科普等,鼓勵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優先選擇居家隔離治療。四是完善醫療機構分級診療機制,優化配置醫療資源,加強基層診療能力建設,統籌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醫療服務保障工作,盡最大可能不影響正常醫療服務。五是做好風險溝通,面向公衆加強宣傳宣導。圍繞健康監測、個人防護、居家合理用藥、垃圾棄置等方面給出建議,幫助公衆瞭解如何用藥、何時就醫以及去哪裡就醫等具體問題,促成公衆理性和以平常心應對新冠疫情。六是關心關愛醫務人員、維持社會經濟日常運行的人員,合理安排工作。七是加強病毒變異、疾病嚴重性、醫療資源使用情況的監測,儘量避免發生醫療資源擠兌。
樑萬年強調,從「乙類甲管」調整爲「乙類乙管」是基於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感染後引起重症、死亡等情況,以及國際上疫情形勢變化作出的決定,是爲了更好地適應疫情防控的新形勢和新冠病毒變異株的新特點,高效地利用防控資源,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產生活,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當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續流行。大陸國內疫情總體處於快速上升階段,受各地人羣流動性、人口密度、人羣免疫水準等的差異,各地迎來疫情流行高峰時間會有所差別,未來一段時間各地將陸續面臨疫情流行的壓力。一方面,政府部門、衛生健康系統等將會按照法律規定和職責要求,繼續做好相關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千方百計地降低重症、減少病亡,維護人民健康;另一方面,特別需要公衆做好個人防護,繼續配合落實相關防控措施,減少流動和聚集,降低短期內流行高峰帶來的對醫療資源的衝擊。
樑萬年表示,爲什麼說已經具備了調整爲「乙類乙管」的基本條件?調整是聚集專家的智慧、借鑑國內外經驗、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作出的決策。應該說,當前人類對新冠病毒和疾病的認識進一步加深,疾病的危害性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藥物供給,以及應急處置能力的提升等,都爲這次調整創造了條件。近三年的抗疫工作,也爲調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致病性明顯減弱。國際和國內監測數據證實,Omicron變異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關切變異株顯著減弱。
二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得到普及。截至目前,中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34億多劑次,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佔全國總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
三是醫療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通過完善分級診療救治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增設發熱門診,增加定點醫院重症病牀、ICU以及相關救治設備與物資,統籌實現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醫療服務保障。
四是中國已具備包括中藥、西藥在內的抗新冠病毒藥物生產和供給能力。
五是人民羣衆健康意識、健康素養進一步提升,自我保護能力逐漸提高。隨着《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療指南》的發佈、居家治療常用藥的普及,在醫務人員指導下,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可居家進行健康監測和對症處置。
政策調整後,要克服麻痹思想,特別需要關注病毒變異監測、醫療資源使用情況監測,切實做好保障健康、降低重症、減少死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