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會的三角戰略
(合成圖/本報系資料照)
這回國會改選,政黨席次分配呈兩大一小,由於三黨不過半,未免讓人憂心國會運作是否能順暢,衆人此刻把焦點放在正副院長的推選。從陳水扁到柯文哲,儘管首長未能掌控議會,預算還是照過、政府繼續運作,頂多是有志難伸、政績乏善可陳;經過高度妥協的結果,不是競相加掛,再不就是面目全非。
就國家定位的光譜而言,藍白綠呈光譜分佈;然而,爲了因應大選,候選人不約而同刻意淡化而有相當程度的聚合,因此,傳統的統獨恐難理解政黨認同,特別是「天然獨」、「小草」。此外,由於總統選舉採用多數,很難發展爲兩大陣營的政黨體系,當下三黨的競合恰似戰略三角,邏輯上有八種可能的關係。
由原點出發,如果想要打破彼此相互敵視的態勢、避免兩面作戰的窘態,必須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複製當年老美結合老共對抗蘇聯的思維。那麼,國民黨虛位以待的「韓江配」、加碼的國會改革方案是合理的思考,也合乎在野黨立法結盟制衡行政專斷的期待。不過,白營唯恐被虛無化,對於這頂花轎戒慎小心。
相較於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的藍白「韓昌配」,也有綠白「遊珊配」聲音,現任院長游錫堃更高談闊論「小黨當議長是民主常態」,民衆黨身價一時水漲船高,但民進黨「永遠的總召」柯建銘趕緊跳出來嘲諷民衆黨8席「無用論」。從民衆黨擴張的角度來看,結合民進黨裂解國民黨,未嘗不是爲兩年後的九合一選舉鋪路。
民衆黨左右逢源,甚至於還有「院長游錫堃、副院長江啓臣」的分裂投票傳言,卻未必高枕無憂,關鍵在於不管議題合作、召委禮讓、拉夫入閣,時代力量被民進黨裂解的殷鑑不遠。話又說回來,藍綠爲了防止民衆黨坐大,特別是柯文哲4年後勢必捲土重來,何不聯手夾殺,重演當年阻斷親民黨及臺聯黨成長戲碼?
民進黨既然具有行政資源,當然可在立院佔有戰略要津,也就是選擇性對藍白釋出善意,讓在野黨爭寵;相較之下,國民黨雖是國會最大黨,沒有討價還價的籌碼,拉攏藍綠或弄狗相咬力有未逮。果真面對重大危機,賴清德或許纔有籌組大聯合政府或戰爭內閣的正當性,好聽是共赴國難,民進黨其實享齊人之福。
大選結束兩週,藍綠即使再怎麼心不甘情不願,光是國會龍頭改選,民衆黨的動向一直是熱門話題,檯面下的合縱連橫可能超乎一般人想像。不管是曹魏、蜀漢、孫吳,還是美蘇中的想像,端賴安內攘外,民進黨百工百業大小肉糉串綁樁,民衆黨善於直銷,動見觀瞻的是國民黨內部直營、加盟、團購的整合。
大選結果大致反映選民心態,亦即討厭民進黨不代表喜歡國民黨,也未必鍾情民衆黨。選民彷彿茫茫政黨市場大海中的小舟,政黨重組是否終於塵埃落定、政黨認同脫鉤是否繼續發酵,端賴新政府的表現及在野黨的監督,更重要的是政黨理念。行銷通路、包裝宣傳是一回事,董事會年輕化或換董事長也沒有用,要是沒有薄利多銷的大色貨,至少要有利潤高的獨家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