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頭條|壯闊“藍海”構築綠色屏障——內蒙古光伏治沙工程觀察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3日電 題:壯闊“藍海”構築綠色屏障——內蒙古光伏治沙工程觀察 新華社記者張雲龍、李雲平、侯維軼 數不清的光伏板匯成一片片“藍海”在沙漠戈壁中延展,光伏板下,半米高的耐旱耐鹽鹼沙生植物梭梭將沙土牢牢固定,雞鴨鵝自在覓食。 今年以來,內蒙古把“三北”工程建設與新能源開發有機融合、一體推進,立足風光資源和“沙戈荒”資源優勢,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在治理沙地、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發展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截至11月底,今年內蒙古計劃實施的光伏治沙工程總裝機2727萬千瓦新能源項目已全部開工,預計於2025年6月底全部投產發電。
沙漠涌動科技“藍海”
眼下,地處黃河“幾字彎”的我國第八大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最低氣溫已達零下15攝氏度。然而,位於沙漠腹地的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16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進行收尾施工。在4.46萬畝已完成土地平整的沙漠上,整齊地排列着藍色光伏板,一片望不到邊際的“藍海”躍然沙海之上。 “該項目將在今年底建成投產,可實現年均上網電量約31.55億千瓦時,年營業收入可達7.25億元。”磴口縣發展改革委能源股股長羅彪治說。 在隔黃河相望的鄂爾多斯市庫布其沙漠北緣,一條“光伏長城”治沙帶正在崛起。“到目前爲止,已經建成光伏項目542萬千瓦,完成光伏治沙20多萬畝。”鄂爾多斯市林草局副局長柳天雲說。 內蒙古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爲集中、危害最爲嚴重的省區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積達8.89億畝,約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的20%;沙化土地面積達5.97億畝,約佔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的28%。 然而,正是這樣廣袤的沙漠、戈壁和荒灘,成了滿足風光新能源開發以空間換能量需求的基地。“十四五”期間,國家規劃重點在內蒙古庫布其、烏蘭布和、騰格里、巴丹吉林四大沙漠及周邊地區佈局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配套建設電力外送通道。 “正是抓住這一契機,內蒙古統籌新能源開發與沙化土地治理,創新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通過工程與生物方法相結合、新型防沙技術與傳統治理技術相結合,形成‘沙戈荒治理+新能源’生態治理新模式,既提升了新能源供給能力,又達到了防沙治沙目的,還高效利用了土地資源,取得‘1+1>2’的效果。”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局長王肇晟說。
新能源“綠洲”緊鎖黃沙
初冬時節,磴口縣渡口鎮新地村村民楊少兵和工友們仍舊忙着在烏蘭布和沙漠腹地種梭梭。“我們先在光伏板下壓好固沙用的草方格,然後在每一個草方格中種下梭梭,等明年開春以後就能成活。”楊少兵說。 沙漠地區缺水、風沙大,很多植物難以存活,但光伏板吸收太陽光線、遮擋日照,能夠有效減少沙化土地和沙漠水分蒸發,降低風速,改善原有天然植物生長的生態環境,提高植被存活率。 磴口縣積極探索適用於光伏治沙的植物。“我們聯合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的科研力量,探索提出以光伏+梭梭、四翅濱藜爲主的低耗水、易推廣、可持續、有效益的種植模式,爲沙漠光伏+生態治理提供示範。”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說。 爲了達到治理和修復沙漠生態環境的目的,內蒙古對光伏電站進行了一系列“技改”。磴口蒙能新能源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馬泉山指着一塊光伏板說:“我們將光伏陣列擡高,拉大陣列間距,光伏板間距可達12米,給治沙植物留下充足生長空間,用光伏組件爲植被遮陰,使地表水分蒸發量降低約20%。” 內蒙古還探索推出小麥等農作物秸稈壓沙新模式,推廣運用沙障鋪設機、固沙機、自行式壓沙機,進一步降低光伏治沙成本,提高防沙治沙效率和質量。“以前我們一直採用人工壓制草方格,每人每天最多壓1畝地。今年,我們陸續引進機械壓制草方格,效率比過去提高1倍多,草方格壓得更深更牢固。”烏蘭布和沙漠治沙項目施工負責人趙建軍說。 在黃河南岸的庫布其沙漠中,光伏治沙項目區正在建設防風阻沙林草帶、道路護林帶、光伏板下植被帶三級防護體系。“光伏陣列可以降低風速、阻擋風沙,減少沙漠向黃河岸邊推進,使進入黃河的流沙量大幅減少。”柳天雲介紹,黃河南岸是庫布其沙漠北緣鎖邊林帶,再往南是光伏項目治沙帶,這彷彿給母親河豎起兩道堅實的綠色屏障,嚴防黃沙入侵。 截至12月初,內蒙古完成光伏治沙工程沙化土地治理任務237.58萬畝,爲全年計劃的103.3%。按照自治區的部署,到2030年將綜合治理沙地1151萬畝,有力助推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
“光伏+”創新綠色發展新模式
“光伏治沙”爲內蒙古多地開闢了綠色發展新模式。 “農牧民不僅能通過光伏發電增收,還可以通過出租沙地、維護光伏板、參與板下種植養殖項目等方式,進一步拓寬收入渠道。”興安盟林草局副局長劉恆年說。 進入11月份,在位於烏蘭布和沙漠腹地的磴口縣85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區,周邊農牧民穿梭在光伏板間種植梭梭。 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均說:“今年我們先種植梭梭固沙,後續將配合自主研製的機械接種肉蓯蓉。等到第3年,我們就能採挖肉蓯蓉,預計每畝可實現產值3000多元。每年我們都要從周邊農村僱用大量工人栽植梭梭苗和接種、採挖肉蓯蓉,他們打工每年收入能達到6萬元左右。” 據悉,全縣已在光伏板間種植2.7萬畝梭梭和四翅濱藜,通過打造新能源+碳匯林+藥材+畜牧業的“光林藥牧”一體化生態修復模式,三年後可實現產值8000萬元左右。 作爲國家第一批大基地項目之一的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已併網發電,今年計劃發送綠電41億千瓦時。該項目負責人趙金泉說:“項目採用‘板上雙面發電、板下雙層生態、板間雙層養殖’的立體生態光伏治沙模式,光伏板雙面發電可增加發電量5%—10%,光伏板下種植優質牧草、藥材實現立體生態種植,光伏板間運用先養雞後養羊的‘畜禽草耦合’治沙技術,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多重效益。” 庫布其光伏治沙項目建設有力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就業。柳天雲告訴記者,該項目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的鄉村振興互助模式,預計每年可穩定吸納500人次從事光伏板組件清洗、板下農作物種植管護和牧業養殖等工作。 光伏治沙工程實施以來,內蒙古在工程融合、多元投入、治理模式方面抓創新,優選13家牽頭新能源企業,就近就地聯合35家裝備製造企業及12家生態治理企業組建聯合體承接工程建設,廣泛吸納國有林場、專業合作社等積極參與。 內蒙古建立農牧民參與機制,支持農牧民及農村牧區集體經濟組織以資金、土地等入股形式參與光伏治沙工程建設,引導各地探索開展“以工代賑”“先建後補”等模式參與沙化土地治理和後期管護,多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