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烏什7.1級地震震級大傷亡小的四點啓示

原標題: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丨新疆烏什7.1級地震震級大傷亡小的四點啓示

新華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 俞瑋)“地震帶上不僅有詩和遠方,百姓也安居樂業,真是沒想到!”近日,記者們實地探訪新疆烏什7.1級地震受災及災後恢復情況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今年1月23日凌晨,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發生7.1級地震。烏什縣委書記顏畫說,全縣23萬餘人平安渡過難關,僅1人受傷、無人死亡,相比國內外同震級地震人員傷亡較小。

震級大傷亡小的原因是什麼?新中國成立75週年前夕,記者跟隨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進行時”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新疆,在深入多地調研後得出了四點啓示。

啓示一:“以防爲主”是最有效的措施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位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強度大、頻度高。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伽師—巴楚6.8級地震造成當地268人死亡,4853人受傷,倒塌房屋近2萬間。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新疆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災害。

痛定思痛,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心轉變工作思路,主動塑造有利於發展的安全環境,變被動的地震災後救助爲震前主動預防。

2004年起,新疆實施城鄉抗震安居工程,重點解決農村居民住房抗震問題。自治區地震局積極發揮科技力量,在中國地震局指導下,加強地震監測和預報預警,爲當地研判震情趨勢和部署防震減災工作提供科學支撐。基層幹部堅決樹牢“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理念,靠前儲備應急物資,常態化開展地震應急演練和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

“當你住的地方不安全,人是沒有心思謀發展的。”自治區原安居辦副主任,自治區地震局原黨組書記、局長張勇告訴記者,抗擊地震災害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必須增強“以防爲主”意識。生命至上,防得住纔是硬道理。

啓示二:住房安全是防震減災取得成效的前提

提高建築物抗震能力是減輕地震災害的有效途徑之一。20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把“抗震”貫穿於安居工程始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特點設計了不同的抗震結構房屋,並全部進行了抗震試驗。

各級黨員幹部挨家挨戶宣傳,通過政府補助等方式鼓勵和幫助農牧民建設抗震安居房。抗震設防烈度8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地區、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公共建築還採用了減隔震技術。

200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實施農村危房改造試點,新疆將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設結合起來。2010年,新疆13個地州市將已建成的抗震安居房全部納入改造型農村安居房規劃。2011年至2020年,新疆累計建成農村安居房266.98萬戶,幫助1100餘萬名各族羣衆告別了土坯房、泥草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安全新房。

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村鎮處處長馬玉表示,農牧區抗震安居房基本實現了“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建築抗震設防目標,保障了農牧民生產生活安全。

隨着國家補助力度逐漸加大,在兄弟省市援助下,新疆在原有“抗震安居”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富民安居”的新標準新要求,讓各族羣衆不僅住進結實的安全房,還享有水、電、氣、暖、熱、廚、廁、浴等現代化設施便利。

2024年,新疆將推進城鄉抗震安居工程列爲十大民生實事,全面排查並加固房屋,確保羣衆住有安居、住有宜居。

啓示三:地震預報和預警機制爲避險爭取時間

近年來,在中國地震局指導下,自治區地震局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堅持異常覈實、會商研判、震情專報不過夜。

新疆烏什7.1級地震發生前,中國地震局和自治區地震局在2024年度新疆震情趨勢會商時,特別指出需重點關注阿克蘇地區烏什縣等縣市。

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第一時間作出部署,自治區地震局領導立即率隊赴南疆各地州開展指導服務,阿克蘇地區、克州兩地全面排查抗震不達標房屋,加強應急演練和避險宣傳。

2024年1月16日至17日,中國地震局工作組一行實地指導服務阿克蘇地區地震監測、地震預警信息服務、抗震設防等工作開展情況。1月21日,自治區地震局、水利廳聯合派出工作組赴阿克蘇地區、克州等地州檢查水利設施抗震設防情況。

正是依託這套完整的地震預報機制和防範應對措施,烏什縣經受住了1月23日凌晨7.1級強震的嚴峻考驗。

採訪途中,針對容易混淆的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區別,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原所長、二級研究員孫柏濤解釋說,地震預報是在地震發生前,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動後,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小於電磁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方發出警報,爲緊急避險爭取出數秒至數十秒的寶貴時間。

目前,新疆已建成地震監測預警站1398個,並在地震多發頻發區域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部署了2452臺專用預警終端設備。今年8月,“新疆地震預警”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在新疆地震重點預警區可實現分鐘級地震速報和秒級地震預警服務能力。

啓示四:應急演練和科普宣傳形成“肌肉記憶”

抗擊地震災害,基礎在基層,主體是羣衆,如何增強基層的組織能力和羣衆防災意識,是對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的具體檢驗。

在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精河縣等地,採訪團走進機關、學校、民房、餐館,隨處可見牆上貼着地震科普小知識。在烏什縣地震科普館,人們還可以通過登上地震模擬平臺感受不同強度的地震威力。

“地震發生時,人的反應時間只有十幾秒,沒有時間去思考應對措施。”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前副所長、二級研究員高孟潭說,這時候需要的是一種本能反應,是建立在相關認知和無數次演練基礎上的應急能力。

近些年,自治區地震局加強與各相關單位合作,在作品創作、資源共享、科普培訓等方面發力,積極開展“地震科普 攜手同行”主題活動,舉辦講座1.8萬餘場、地震避險演練5.5萬餘次,參與防震減災主題班會師生達5000萬人次。

自治區地震局副局長熱甫克提·阿不力孜說,通過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讓羣衆聽得明白,形成條件反射,真正遇到地震時,纔能有效自救。

堅持底線思維,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烏什縣7.1級地震震級大、傷亡小,與當地持續做好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和地震應急演練密不可分。這些日積月累的地震知識,形成的“肌肉記憶”,在關鍵時刻成爲了人們自救互救的能力。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