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還健在嗎?
(貿協提供)
若非偶然間看到一本財經雜誌最近以「新南向、新佈局」爲封面故事,方知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已經轉向到所謂的「數位新南向」,否則還真以爲該政策早已偃旗息鼓。
民進黨的財經政策永遠是變來變去,若非把政策當兒戲,就是把政策當作騙子的工具。陳水扁政府時代,蘇貞昌、蔡英文擔任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積極推動「國光石化計劃」;到了馬政府執政,民進黨卻反過來積極抗爭該計劃。「2025非核家園」是民進黨神主牌,當年蘇院長任內編了448億預算繼續興建核四,蔡副院長還爲核四主持會議解決施工所缺勞工。
政策是一個政黨、政府的中心主張,代表其價值理念,一旦提出就必須戮力以赴。從前述信手拈來的案例可知道,民進黨及其政府從來就不把政策當一回事看待,所謂的政策不過是個口號。
即以「新南向政策」來說,這是當年蔡英文競選總統時所提重要政策主張,宣稱要減少對大陸的經貿倚賴。當選總統後,在總統府擺了個推動辦公室,沒多久就將之降級轉到行政院。而其計劃就像碗大滷麪,包山包海,看不到中心主軸;目標對象涵蓋18個國家,即使是內閣官員都說不清楚到底是哪18個國家。政策執行得離離落落,不思檢討問題所在就馬上見風轉舵,換個新名詞來掩飾既有政策的失敗,這不就是民進黨政府的慣用手法嗎?
該本雜誌指出,南向政策的演進,前有1990年代李登輝的「南向」政策,後有2016年蔡英文的「新南向」與2021年的「數位新南向」。卻忘了2008年馬政府爲了因應全球經濟海嘯所推動的「新鄭和計劃」,其目的就在加強拓展南向市場。
馬政府8年,新南向18國佔我出口從17.6%提升到21.1%,貿易順差則從103億美元增至221億美元。相對地,蔡政府執政6年,新南向18國佔我出口從21.1%%下挫到18.5%,貿易順差從221億美元掉到161億美元,可謂每下愈況;相反地,對大陸出口所佔比重從39%提升到42%,對大陸順差從657億美元創新高至1047億美元,不僅分散市場不成,反而加重「傾中」。此外,在強化和南向國家的政經關係,馬政府期間和新加坡、紐西蘭簽下經濟合作協定,蔡政府迄今卻是一事無成。像這樣的成績能看嗎?
新南向政策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先期縝密的策略規畫和準備工作,執行時又缺乏強有力的推動組織。18個國家國情不一,在供應鏈、基礎建設、人力、政府政策、宗教、文化等各層面彼此差異頗大,必須予以區隔,針對不同國家採取不同策略,不可混爲一談。
筆者曾帶團訪問新南向國家之一,順道訪問當地一家臺商。那家公司的CEO是當地人,我向他說明:來此目的是要了解投資環境,因爲你們政府說有許多優惠措施鼓勵投資。那位CEO竟然說:我們政府的話你也敢相信?甚至約3年前我隨團到東南亞某大國訪問,晚上與投資當地的臺商聚餐時,有位臺商告訴我:當初來設廠時,產品關稅較高;等建廠完成後,稅率卻被調降,應是當地進口商去買通了官員。
新南向18國發展程度大部分較我國落後,前往投資、開拓市場存在相當風險;我政府沒有作好相關準備工作就一味鼓勵臺商前往,豈不是在陷害自家企業!
即使有好的規畫也要有好的執行力,新南向政策根本缺乏一個專業、強有力的推動組織。對外方面,領頭的是外交部,外館人員對產業外行,缺乏推動的思維。即以現在要推動的「數位新南向」,有多少外交、經貿人員懂得什麼是數位科技、數位產業?同樣地,國內主其事者對產業也不懂,更無力進行跨部會整合,如何能有效發揮團隊力量?
一項政策的執行若無法獲得具體成效,就應認真檢討;如果不認真檢討就應停止,免得繼續虛耗人力、浪費公帑。看起來,新南向政策是到了該收攤的時候了。(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