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告別政府定價時代!上網電價全面市場化如何影響新能源投資
“中國最新發布了可再生能源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重磅政策,標誌着中國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將從此前的補貼/保障性收購轉向基於市場工具調控。”
2月9日晚間,牛津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秦炎在其社交平臺公開發文表示,“總體看,更市場化導向的電力定價政策將推動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大規模應用,並同時確保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
秦炎所說的重磅政策,是指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當天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下稱“136號文”)。該政策提出,按照價格市場形成、責任公平承擔、區分存量增量等思路,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推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
136號文的核心邏輯是“全面市場化”,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新能源全電量無差別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意味着中國新能源發電從保障性收購、有序入市進入全面入市階段,新能源上網固定電價時代結束,不再享受電價政策優勢,將全部直面與煤電等傳統能源的價格競爭。
業內人士稱,這是繼2021年深化燃煤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後,中國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也意味着以風光爲主的新能源發電正在告別激進生長時代,傳遞出我國落實發電側市場化改革的決心。
創新入市機制設計
本次改革主要突出了三方面內容。一是新能源上網電價全面由市場形成,即新能源項目上網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打破此前固定電價模式,推動新能源與煤電等傳統能源在電力市場的“場內同權”競價。
二是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價格結算機制。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後,在結算環節建立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對納入機制的電量實行“多退少補”差價補償,即當市場價低於機制電價時補償差價,高於時扣除差價。
該機制被業內視爲136號文的核心內容。在全國性文件出臺之前,已有山東、河北等多個新能源大省發佈地方性新能源入市文件,新能源入市節奏近年來顯著加快。但隨之而來的是新能源入市後上網電價下行,導致新能源收益率下滑,影響新能源投資商投資熱情,如何保障新能源平穩入市成爲近兩年業內討論的熱點話題。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136號文提出的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價格結算機制借鑑了英國等國的政府授權差價合約(Cfd)模式,相當於賦予新能源項目一個“價格錨點”。
在此基礎上,秦炎指出,改革還結合了中國電力市場化當前的階段性特點,例如參與“多退少補”結算方式的機制電量將由各省年度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權重指標確定。“(136號文)取代了中國長期以來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按當地燃煤發電基準價進行保障性收購的消納模式,但通過差價結算,仍可爲風電和太陽能開發商提供較爲合理穩定的收入預期。”
第三方面,136號文還針對新能源存量和增量項目分類施策,以2025年6月1日爲節點,此前投產的存量項目通過開展前述差價結算,實現電價等與現行政策的妥善銜接,其後投產的增量項目機制電價則通過市場化競價方式確定。
“這種老項目老辦法、新項目新辦法的安排,能夠在保持存量項目平穩運營的同時,通過市場化方式確定增量項目的機制電價,更好發揮市場作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解釋稱,新能源具有固定投資成本佔比大、變動成本佔比小的特點,隨着技術進步、造價持續降低,新老項目經營成本差異較大,改革需要平衡好新老項目關係。
對於此次改革之於居民、工商業用戶用電側電價的影響,上述負責人表示,由於居民、農業用戶用電仍執行現行目錄銷售電價政策,因此其電價水平不受影響。而對於工商業用戶,預計改革實施首年其平均電價基本持平於上年,後續工商業用戶電價將隨當地電力供需、新能源發展等情況波動。
如何影響新能源投資
2月10日收盤,萬得光伏指數(866023)收跌1.23%。個股方面,陽光電源(300274.SZ)、通威股份(600438.SH)、愛旭股份(600732.SH)、隆基綠能(601012.SH)分別下跌3.05%、2.73%、1.69%、1.23%。
“今天看了一圈,新能源發電商的股價基本上都在下跌。”從事綠電交易的行業人士周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能源全面入市初期,發電效益一定會受到衝擊。雖然差價結算“多退少補”能平滑新能源收入波動,但是新能源發電不穩定、在電力系統中可調度性較差,入市後抵禦風險能力仍待加強。“另外,我國新能源當前入市程度較低,新政實施後不排除部分地區可能出現無序或惡性競價情形,新能源企業短期內面臨上網電價下行壓力。”
電力現貨交易服務商蘭木達分析師童虎也指出,不同電站由於發電特性與所處區域定價不同,市場交易收入將存在巨大差異。此外,補償價差由市場平均交易價格和補償基準價格共同決定,因此只是在同一地區的同一時間,同一類型新能源發電價差相同,差價結算並不能抹平個體電站交易收入的巨大差異。
新政之下,新能源電站收入由原來的保障性收入爲主,變成“市場交易收入+價差補償收入-輔助服務分攤費用”,未來上網電價波動將成常態,無疑挑戰着新能源企業的決策和經營能力。
市場認爲,新能源企業優勝劣汰將加速,其中發電成本高、效率低下的企業會因市場競價劣勢被淘汰,而結合了高效儲能、智能發電預測模型等企業將佔據優勢。
童虎建議,隨着市場交易收入成爲新能源電站未來主要收入來源,新能源企業應基於自身場站的歷史數據積累,對新能源發電量預測和傳統功率預測模型進行升級,同時構築資源整合能力,通過打捆“新能源+火電”“新能源+水電”“新能源+用電”等,在電力市場抓住更多交易機會,確保交易收益和電量消納。
此外,業內人士認爲,新能源承擔系統平衡成本後,將倒逼其配置儲能對衝電價波動風險。兆瓦雲創始人兼CEO劉沅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儲能在技術角度是解決部分時段新能源出力過剩的優先選項,“當前儲能成本下降明顯,可以考慮將光伏電站和儲能協同做好優化調度,通過電能充放實現新能源電力錯峰應用,並在電價波動時獲得價差收益。”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周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