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銷量首超燃油車,國內汽車市場跨過拐點?

8月8日17時,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發布2024年7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根據數據顯示,全國乘用車市場今年7月零售銷量爲172萬輛。

其中傳統燃油車零售銷量爲84萬輛,同比下降26%,環比下降7%。而新能源車87.8萬輛,同比增長36.9%,環比增長2.8%。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到51.1%,較去年同期提升15個百分點。

以上數據表明,在如今的汽車市場中,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爲了大多數消費者的第一選擇。那麼,新能源汽車的國內市場銷量因何超過已經發展百年的傳統燃油車?

“無形之手”

新能源汽車銷量之所以能夠超越傳統燃油車,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市場認可度足夠高。

技術的飛速迭代升級,是新能源汽車決戰市場的必殺技。

由於電機驅動的天然優勢,新能源汽車的加速早已成了各大車企“卷生卷死”的必選賽道。二三十萬的新能源車型,零百加速最快成績,基本都能在5秒之內。哪怕價格下探到10萬元的區間,各類新能源車型的加速成績基本也在10秒之內。不到30萬元的小米SU7,零百加速能達到2.78秒,這個成績放在傳統燃油車領域裡,少說也得是“百萬級豪車”的水平。

除了加速這種原生優勢之外,新能源汽車二十年的技術積累和迭代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國產新能源汽車裡,各家各戶都有着自己拿得出手的“獨門武藝”。

無論是比亞迪已經更新到第五代的超級混動DM-i,還是吉利的浩瀚架構、雷神混動,亦或者理想的豪華智能座艙、蔚來的換電,以及鴻蒙智行系列的自動駕駛,都代表着各大新能源汽車廠商角逐沙場的決心,也各自擁有着自己核心的消費羣體和擁護者。

新能源汽車場域的細分,更加精準的找到消費者的用車痛點,給予了車主更爲個性化的用車體驗。想要追求極致性價比,比亞迪或許是優質之選。想要豪華、智能,滿足一家人的需要,那不妨看看理想和問界。而在追求更科技、更節能之外還想要擁有一定的駕駛體驗,或許吉利和極氪也是不錯的選擇……

在技術之外,新能源車還擁有比傳統燃油車更舒適的配置。在一衆傳統燃油車型還在用機械儀表、傳統模式,甚至連ACC自適應巡航都要選裝的時候,國產新能源汽車早已卷的飛起。“10萬級”的新能源車型裡,L2.5級的自動駕駛都早已成了標配,8155芯片的車機系統、語音助手、自適應大燈更是屢見不鮮。甚至曾經在50萬元以上燃油車型才能見到的空氣懸掛,如今都被新能源廠商下放到了20萬元級別的車型上。

技術有了,配置有了,舒適也有了,除此以外新能源汽車還有什麼?答案就是經濟。

無論是純電還是混動,新能源汽車相對於傳統燃油車而言都有着更強的駕駛經濟性。近年來,隨着外部局勢的複雜變化,國際油價不斷波動,而電價則相對穩定。以目前夏季用電高峰期的情況而言,公共充電樁快充價格基本在1.4元-3元/度,慢充價格則普遍在1元/度以下。而家用充電樁價格則更爲低廉。並且由於新能源汽車普遍配備了熱泵空調,炎熱夏季也能夠肆意開空調,不用再擔心能耗了。

實際上,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量、銷量不斷擴大,以至於超越燃油車不僅是在二十多年的發展和積累之下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佈的報告,汽車尾氣排放是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而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可以顯著減少尾氣排放,改善空氣質量,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認可,也是出於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與擔當。

“有形之手”

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超越傳統燃油車的背後,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

早在1992年,錢學森就曾建議國家開展對電動汽車的研究與製造;2001年,電動汽車被列入“863計劃”;2009年,《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佈,其中明確提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目標,提出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今年7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於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在汽車報廢更新方面,對符合條件的汽車報廢更新,將補貼標準由此前的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貼1萬元、購買燃油乘用車補貼7000元,分別提高到2萬元和1.5萬元,增長了一倍及以上。以舊換新新政的推行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此外,“汽車下鄉”“新能源汽車購置稅補貼政策”等真金白銀的投入也是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因素。從消費者角度而言,購入一輛18萬元左右的燃油車型需要繳納的購置稅爲1.6萬多元,整體算下來,到手的價格要在20萬元左右。而買一輛同樣18萬元的新能源車,則免除了這份稅費,從購車角度就省下了近10%。

除了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此類真正爲消費者省錢的政策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政策影響着消費者的選擇。

隨着國內一二線城市的汽車擁有量不斷增長,城市交通壓力不斷增大,交管部門對於“藍牌”的限制也越來越嚴格,以北京、上海而言,如果要購入一輛傳統燃油車,可能需要提前三年就開始準備搖號上牌,而購買新能源車就不會再有這方面的顧慮。

而且,目前許多大中城市都已經推行限行政策,這對傳統燃油車影響較大,而新能源汽車一般均不在限行之列,能夠更好地方便消費者日常使用,這也是許多大中城市消費者最爲看重的一點。

“未來已來”

從上半年的“電比油低”開始,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的廝殺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伴隨着AI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髮展,未來各大汽車廠商在技術、成本的較量會更加如火如荼。百度旗下無人駕駛汽車的“蘿蔔快跑”的商業化應用也讓公衆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從數據上來看,我們也不難發現,凡是銷量上揚且穩步增長的車企,基本上都是較爲重視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廠商。無論是拋棄燃油車、全面新能源化的比亞迪,還是逐步將重心轉移到新能源汽車的吉利和奇瑞,亦或者是造車新勢力的魁首理想汽車,他們的成功顯然都離不開新能源車型的優秀表現。

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擴大,相關產業鏈也將迎來重塑。未來,車企將加速向新能源汽車領域傾斜,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傳統燃油車的市場份額將繼續縮小,最終可能被新能源汽車完全取代。電池製造、充電基礎設施等領域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傳統燃油車相關的產業鏈則可能面臨轉型或衰退的壓力。

從全局視角來看,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首次超過傳統燃油車型,對於國內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這絕不會是一次“突變”,也不會是一個“個例”。它可能意味着我國的汽車銷售市場終於跨過了歷史性的拐點,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已經到來。

(大衆新聞記者 蘇月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