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大陸刺激經濟 應從人性出發

今年以來大陸經濟復甦力道不如預期,官方政策牛肉頻頻端出,效果卻有限。圖爲山西太原,消費者在超市選購蔬菜。(中新社)

今年以來大陸經濟復甦力道不如預期,官方政策牛肉頻頻端出,效果卻是有效,而大陸經濟欲振乏力可能更多與人性有關。無論是老百姓拴緊錢袋子,抑或是民企對投資躊躇不前無非都是出自「未雨綢繆、精打細算」的人性考量。正因爲如此,解套恐怕也得從人性着手,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如何刺激民衆消費、提振民企投資信心,讓大陸官員感到頭大。其實大陸老百姓不是不願花錢,而是純屬「沒錢」。從北京智庫「政府智庫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發佈報告來看,大陸今年第2季家庭負債佔GDP比已經升至63.5%,接近國際貨幣基金(IMF)設立的65%紅線。

龐大負債幾乎讓人喘不過氣,更不用說大陸民衆向來喜歡未雨綢繆,這反映在高儲蓄率上。出於對未來可支配金錢下降的「情緒性恐懼」,一般家庭掏錢消費的慾望大幅降低,有些人更練成「無欲則剛」;而這也是爲何官方政策千呼萬喚,民衆仍不埋單。

而未雨綢繆進一步體現在對消費精打細算。「認房不認貸」雖在京滬等一線城市激起一波成交潮,但更常見的情況是,民衆選擇「觀望」。既然房市大環境不佳,價格肯定還會跌,此時誰買房誰就成了冤大頭,「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或許是當前大陸民衆心情的最好人性寫照。

至於民企老闆的「症頭」則是另一種。眼見紅利政策排山倒海而來,民企老闆想得不是個中有無商機,反倒是擔心哪天政策會不會轉彎,有了這樣的「潛意識」,自然對掏錢投資心生膽怯。這類想法並不奇怪,只要回顧這兩三年來大陸民企發展史便可明瞭,當然過往官方政策也有其時空考量,不宜一竿子打翻。

既然問題癥結點出在人性之上,解方當然也得從人性思考。以刺激消費爲例,大陸當局不必然要拒絕發放消費券,若從「意外之財、不花白不花」的人性考量,或許更能激勵民衆出門消費。而改善民企觀望心態,則需要更多讓市場說話,若一味政治政策引導反而容易讓民企老闆「想太多」,整日盤算擔憂政策紅利不知何時再轉向,反讓政策美意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