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患關係”的春天,大概率在企微!

導語:

做個大膽的預判,2022年是「新醫患關係」元年,企業微信將成爲醫療行業的私域主場。

本文不是恰飯文,也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道聽途說,且聽我們的商業邏輯。可能有點扎心,請互聯網醫療從業者不要玻璃心,都希望行業好。

良醫財經「互聯網醫療」產業觀察第32篇。

‍⚕️ 主筆/ 不曲

✂️ 文章架構師/ 丹丹

出品/ 良醫財經

01

早點認清現實:

改變不了生產力,就去改變生產關係!

互聯網醫療快十年了,依然坎坷。

根源問題出在哪裡?竊以爲是基因決定的。互聯網公司勝在產品技術、平臺效率、規模優勢,醫療又是一個極其專業、高門檻、強線下的行業。

當二者碰撞起來,加上VC模式的極端功利性,導致十年之功,一半在對醫療產業的適應和試錯,這是不可避免的行業學費;一半困在了前鏈路的問診模式,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心力。

爲什麼是問診模式,這是一種商業慣性導致的,數量大說出去好看,平臺模式容易被互聯網管理者理解,前期故事容易講,流量漏斗輕車熟路。但是,這個故事已經講不下去了,再這樣玩,恐怕除了賣藥和服務賣藥,行業根本不可能存活下去。

一切都源自非份的慾望。

這十多年來,互聯網對電商的改造,對餐飲的改造,對影視的改造,甚至對教育的改造,都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就,讓這羣自以爲掌握先進生產力的傢伙,對改造醫療產業信心滿滿,以爲不過爾爾。

整整十年過去了,除了撒了上百億美刀在二級市場越來越被動,動輒號稱平臺裡百萬醫生靜靜地躺在數據庫裡,每天幾億在線問診幾乎沒解決幾個實際病例,整天被三天兩頭的政策敲敲打打,以及除了賣藥幾乎沒有成型的商業模式以外,還能落下點什麼呢?

互聯網醫院的牌照已經不吃香了,宏觀的數據也不適合發財報了,VC也不像過去那麼好騙了,甚至二級市場的韭菜也覺醒了,就這麼拿着都腳斬了那就耗下去吧。

除了京東健康等少數品牌,其它靠融資的平臺大多數活得舉步維艱。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或許更基層的員工,比住在豪宅出入高端場所的老闆們,理解的更真實透徹點。

過去那一套,淺淺的互聯網模式,直接改變不了這個產業的生產力,因爲太淺,甚至改變了不了這個產業的生產關係,比如所謂的問診模式。

客觀現實是,在海量數據的包裝下,幾乎沒有構建起穩定、有效且長期的新醫患關係,原本就存在的舊醫患關係,跟你互聯網有個毛關係。

承認自己不行,是需要勇氣的。

02

忘記平臺幻想:

做好乙方,老老實實服務醫生和醫院!

除了不敢承認,更重要的是不想承認。

幹平臺太有誘惑力了,是這一切商業模式存在的基礎,是VC給錢算大帳的動能所在,是固有成功的流量和變現玩法傳承,是一種管理和成本結構的路徑依賴。

如果不是搞一個平臺,實在惶恐不安,生怕哪天就市場被遺棄了。平臺的執念,導致了很多具象事物的變形,比如,強硬的讓大夫們集體入駐,比如一定要在自己的系統裡搞各種標籤,比如糟糕到透頂的聊天式交付體驗,比如複雜到消費者根本搞不明白的前端頁面……

這是一種心魔,也忘記了一個事實。

整個醫療行業,有且僅有且只能有兩個主角:一個是公立醫院,一個公立醫院的醫生。

你想當醫院和醫生的甲方,或者像剝削外賣小哥一樣利用醫生,或者前期給點蠅頭小利讓他們心甘情願幹活,或者一套看似邏輯自洽的話術迷惑,NONONO,答案是顯然易見的。

這個絕對高知且絕對剛需羣體,是不可能免費爲你打工的,從大的說,你不能提高他們的學術水平和行業地位,從小的說,你不可能給他創造六位數七位數八位數的額外經濟收益。

多年事實已經驗證了,不要掩耳盜鈴了。

即使是互聯網邏輯,我們也都很清楚,不可能存在那麼多所謂的平臺,市場最多隻允許3-5家平臺存在,而我們大多數掌門人,還在爲一個面子死磕。

大大方方的承認主角是誰,老老實實做好主角的服務乙方,它不香麼。

這話並不傷人,只是有點兒殘酷。

幾萬醫院這個主體,幾百萬醫生這個角色,確實需要海量且有效的互聯網服務。

03

重構醫患關係:

符合人性,醫生和患者的雙重需要!

究竟服務啥?這就回到互聯網最大的價值。

互聯網是什麼?是一種高效率的介質,拉近了人和人的關係,讓原本陌生的兩個節點,有可能創造出信任關係。

而這種信任關係,纔是整個醫療生態中,最寶貴最稀缺最有價值的。

但物理世界中,患者和醫院、醫生之間的關係,太難構建了。一是一對多,在效率和深度之間,沒辦法找到均衡點;二是這種基於線下的關係,時間成本代價過於昂貴,經常容易斷檔。

互聯網天然就是解決這個的。

但但但,不是你家那難用到極致的App體驗。患者固然有求醫的一面,更有普通網友的一面,符合人性的用戶體驗,是一個互聯網產品的基礎條件,其實挺苛刻的。

微信是一個國民級應用,14億人的衣食住行都在上面,爲什麼你非要違背消費者的習慣,還是非份的慾望在作祟。

很多從業者,還沒有辦法想象,一個基於微信生態的醫療服務,會是什麼樣子,能做到多大體量,好像拼多多已經部分給出證明了。

這其實是一個很基礎的賬,假設10億人,平均每個人需要認識10個醫生,那麼就有百億級的一對一的新醫患關係,對應的是數萬億的醫療消費市場。

基於這個宏觀大數,回答三個大家核心關心的問題:

一,爲什麼消費者需要加醫生好友?

答案很務實。在現有複雜稀缺的醫療資源體系中,認識1-N個且熟悉且信任甚至成爲好友的醫生,是一種普遍階層普遍的人性剛需,說它是一種最大公約數的消費情緒都不爲過。

畢竟,有這樣1-N位醫生好友,無論是實際求醫價值,還是某種安全情感,都是有極其穩定價值的。

二,爲什麼醫生需要加患者好友?

答案更務實。在多點執業合法合理的今天,能者多勞成爲醫生的個人財務指標衡量標準。1000個鐵桿患者的定律,在醫生圈也早就有共識。

構建微信關係本身不難,難的是在有限的時間精力下,構建鐵桿信任的醫患關係,這就不是一個人的行爲,而是一個組織配合的價值體系。

三,爲什麼醫院也需要構建醫患關係?

答案還是務實。可以說,穩定的私域關係關係到未來醫院的商業模型,尤其是非三甲醫院,患者和醫生的信任關係對,是一切的基石。

這種一對一的私域信任場景,和微商關係還是不同,它是基於醫生醫院的強職業價值決定的,有專業性作爲背書,現在唯獨缺的是一套全新的私域服務標準。

04

重構醫患關係:

企業微信,有可能成爲基礎服務平臺!

近十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動醫療行業數字化浪潮變革,院外患者管理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

不少藥企、保險企業均在院外患者管理方面進行過多方探索、嘗試。然而,院外隨訪、碎片化、被動式的患者管理成效並不盡如人意。

主動式患者管理,持續提升患者健康水平的想法很好,但是落實很難,其中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個微的產品限制。個微雖然是國民級應用,但是在私域體系中,尤其是醫患關係上依然存在些不可調和的難題。

比如,個微的歸屬權界定,很難形成大規模的商業體系;

比如,個微很多功能不具備,像溝通服務模塊等等;

比如,個微的數據資料,無法標籤化,系統存檔化;

所以,做一個大膽預測,未來醫患關係的模式建立中,企業微信將發揮巨大的作用,最有可能成爲基礎服務平臺。

同時,基於企微的第三方工具開發,如微盛、微盟等,也是對其功能的有效補充,這點已經在浩浩蕩蕩的進程中了。

企微更像一塊土壤,多方勢力在裡面連接發芽。

當然,企微還有很多功能需要完善。

05

重構醫患關係:

表層工具,內核是算的平賬的經濟模型!

如何搭建一個醫患信任關係體?主流有兩種玩法。

第一種,“醫生+患者”是最優解。

對於患者,唯有醫生能解決病痛、唯有醫生能撫慰患者情緒、唯有醫生能換來尊重和信任。

搭建醫生和患者的溝通模型不只是簡單地建立一個在線窗口。舉個例子,一個慢性病科室的主治醫生是可以擁有一個小型合作團隊的,輔助醫生可以承擔一部分患者後期諮詢、追蹤、溝通的工作。

對於患者來說比起一個不相關的人員,是更容易產生專業信任的。而輔助醫生也可以分擔一部分主治醫生的任務,避免人效的浪費。

過去的醫患關係受限於環境以及醫療條件,溝通比較單一單向,每次的服務週期也比較侷限於單次問診,想要長期建立聯繫很難。對於大部分從衆性格的患者來說,可能會盡力配合醫院和醫生,處在一個極爲被動的位置。

而如今,信息環境更開放、多元,在醫療資源不均的環境下,患者的參與意識逐漸提高,無論是掛號、初次就診、治療、開藥、複診等哪個環節,患者都有需求與醫生不斷溝通。

因爲在醫療過程中,不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是參與者。患者提供信息,醫生根據患者提供的信息進行判斷,並做出決策。同時,患者可以對決策進行探尋解惑。這樣基於信任的基礎上的醫生、患者進行良性互動才能利於疾病的診治。

從表面看,往往我們習慣以“技術”視角把互聯網醫療看作一個工具,對這些看病流程進行匹配、優化等等,但實際上它的內核應該是以患者出發建立一個立體的模型,從各種環節促進醫生和患者的信任建立,比如:

第二種,醫院+患者,次之。

對於一部分“選廟”的患者來講,他們的需求更側重醫院整體的醫療服務質量。

比如患者在醫院體檢之後,需要針對出現異常身體的項目進行深度檢查,此時如果有平臺能夠鏈接患者和醫院,進行運營和維護,就可以將需求轉化進所在醫院科室,進行後續的就醫流程。如果體驗好,患者可能還會主動提出更多的就醫消費需求。

所謂數字醫療服務,根本在於便捷服務患者、爲醫院、三方機構提供降本增效的服務。其中,數字化和服務是根本。

如果將數字醫療服務的範圍放的更廣:醫院的信息化,包括電子病歷、電子處方、電子化流程、電子查房等;醫療信息的互聯網化,包括各類很火的尋醫問藥的網站、APP應用;藥劑醫療設備的物聯網化,包括藥品/血液/器械等RFID管理;此外還有遠程健康監護乃至遠程醫療等。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概念>落地”依舊是數字化醫療服務的現實。比如數字化封閉、服務化較膚淺、費用化難分擔、規範化難落實、鏈接化難打通。

原因也有幾個層面:數字化醫療面向的人羣是分散的,有線上、線下的患者、醫生、醫院、機構、藥企、平臺等,當一個鏈接過長的產業想要從0做起,問題就是如何將他們鏈接起來。

兩種玩法,本質上是主體不同,其整個商業結構也不相同。

最根本的還是算清楚帳,短期如何利用私域關係,Cover服務成本,以及人均人效比,和組織結構的穩定性;長期在於如何構建信任的護城河,擴大規模產能,找到第二商業價值點,且讓這種醫患信任關係終身化。

有理由相信,基於這種私域的信任關係模式,至少跑出5-10家上市公司。當然,此刻言之尚早,更多的從業者,開始轉向「醫患私域服務商」,短期內這種服務模式也算是旱澇保收。

06

重構醫患關係:

別再貪睡,早醒的鳥兒都在搭巢!

目前,業內已經有企業從不同思路切入,篇幅有限,良醫分享三家業務案例,都是很牛的團隊直接殺入進來,而且路徑非常清晰。

杏仁醫生原班人馬創立的醫從健康,於近日正式發佈其3款針對醫藥企業打造的數字化產品,YiLink私域醫患服務平臺、YiCare私域醫患共管平臺、YiCure數字療法共建平臺。3款產品分別定位與系統開發、服務運營、數字療法層面,爲醫藥企業提供不同維度的數字化營銷工具。

據瞭解,醫從團隊於2021年底低調成立,今年3月開始受到業內關注,通過半年打磨與沉澱,於今日正式公佈其產品線。值得一提是,醫從健康創始人徐琳與章燁明分別爲前杏仁醫生創始人、前杏仁醫生CTO,此次發佈的產品線有兩大醫療特色。

特色一:基於過往8年服務於45萬醫生和2000萬患者的經驗,創新性的打造了基於企業微信的醫療私域服務一客一羣新模式,通過簡單高效的服務模式解決患者疾病問題。

特色二:結合過往醫療服務優勢,搭建了以全科醫生、專科醫生、輔助科室醫生、醫助、客服等多角色爲一體的單病種醫療服務團隊,解決了核心的醫生時間管理問題。

醫從健康創始人兼CEO章燁明表示:2022年算是醫藥行業的私域元年,作爲最早投身互聯網醫療的親歷者和見證者,10年的數字化醫療發展已經從App的2.0時代來到了私域3.0時代,這正是醫藥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我們要做的是,能夠成爲醫藥企業的助力者。

重點說下這兩個私域平臺!!!

YiLink私域醫患服務平臺:提供一體化的私域醫患管理平臺。產品邏輯:基於企業微信體系,實現在微信體系內的行爲和數據全紀錄,爲醫藥企業提供系統化的智能患者管理平臺。產品優勢:SaaS化輕量產品、能快速上線,爲醫藥企業的服務提供快速解決通道。賦能醫生:輕量工具,幫助醫生積累和管理患者。服務患者:智能的病程與用藥提醒,靈活的內容與積分運營,包含醫患溝通、在線購藥等服務模塊。

YiCare私域醫患共管平臺:專病管理SaaS化服務運營解決方案。產品邏輯:在YiLink 的基礎上的服務深化,增加一客一羣管理模式、多角色共管的在線醫療服務團隊。產品優勢:基於企業微信,創造性的實現醫療服務領域的一客一羣服務模型、解決患者醫療服務隱私問題、多病種跨科室問題。在線醫療服務團隊+系統智能輔助:解決最核心的醫生時間問題。

圖靈網絡的價值主張是:“患者是醫院最重要的資產,需要運營和管理。”簡單明瞭,起點是用戶,終點是醫院。

圖靈網絡的解決方案是:第三方託管,模塊化服務,全場景解決患者接診週期問題。

比如,打造多種運營模塊,就醫引導模塊、醫聯體運營模塊、體檢臨牀一體化模塊、宣傳預約一體化模塊、精準預約模塊、公衛臨牀一體化模塊,通過模塊服務,幫助醫院大幅度提升門診量、住院量。

通過積累的患者數據,如患者類型、掛號預約、就診的人數、畫像,打造患者就醫漏斗,幫助醫院減少患者流失率。通過圖靈自身打造的產品平臺,進行患者的留存。再通過院內科普、導航、就醫引導引流。在平臺內進行模塊服務和知識庫的搭建。

景慄科技的slogan:“用戶爲中心,構建最懂用戶的數字健康服務平臺。”可見,景慄想要打造的核心要素,就是用戶。

景慄科技推出了一款數字醫療解決方案——GemCare。深度剖析,就是以用戶爲中心的,藉助AI健康服務工具和健康管理團隊,終點是,幫助藥企進行患者院外管理。

GemCare數字醫療的解決方案主要有三大核心:

一是數字化的管理平臺。幫助醫生了解患者院內外健康數據,進行科學醫療決策,幫助患者獲得科普信息(互動、直播、短視頻等)、進行院外健康管理,提高治療規範性、日常監測及用藥依從性。

二是專業的醫學服務團隊。配置不同領域的專業醫學服務人員包括醫生、護士、醫助、AI健管師、患者KOC共同服務患者及患者家屬,通過更專業的醫學指導、基於AI智能分發信息讓患者獲得更高效的解答響應。

三是患者爲中心的服務模式。以患者爲中心,用服務代替管理,把患者當成正常用戶,推動患者進行自我管理。

此外,其最值得關注的是景慄的私域管理,通過企業微信,進行了線上“熟醫患”模式,通過一對一、社羣、小程序等服務載體,設計高效服務流程,在社羣內建立起近距離的“醫患關係”。

總結:真正看懂互聯網醫療本質的高手,都在Allin新醫患關係的構建了,作爲乙方,在爲甲方創造價值中,服務費模式可以或者;作爲一種私域服務品牌,積累的服務案例和方法論足夠,未來SaaS化也是一條清晰可見的路徑。

當然,對於這些服務商來說,直接擁有N個新醫患關係(N>100萬時),也是一個極具想象力的生意。

忘記平臺夢想,做好價值服務。

07

良醫財經的思考

一門慢入門、高壁壘、路很長的生意

後鏈路最重要的是:如何執行和落實。

新醫患關係的構建,其實是一個最苦最苦最苦的苦活,苦到甚至違揹人性。尤其在前期,就是一個緩慢爬坡積累信任的過程。不同於醫藥電商,或者淺層問診,提供的絕不是一次性消費服務,需要保持極端的剋制。

搭建一個私域服務系統,甚至不該以一年爲週期去考慮結果的,因爲一年的週期裡,對整體佈局來說,投入產出非常有限。

但這也是一個高壁壘的生意,能積累出兩層複利,一層是時間的複利,一層是服務縱深的複利。

聰明人,不吭聲,做傻事。

這個行業,才能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