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運河建設潮,重塑經濟版圖與物流格局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遲雨

當高鐵和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人們的關注點從陸路交通轉向水運。

基於此,當下各地正陸續加大對運河建設的投入。廣西投資680億修建平陸運河,湖北則以748億投入荊陸運河,安徽投資950億修建江淮運河。河南則是大手筆,計劃投資1416億修建47個運河項目。而湖南和江西分別投資1500億和3200億,致力於湘桂運河和浙贛粵運河的建設。

這一系列鉅額投資,預示着中國水運新時代的加速到來。

運河在中國經濟版圖中有多重要?談及這個話題,人們首先都會想起京杭大運河。

開鑿迄今已經2500年的京杭大運河,是人類最古老、最長的人工運河,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目錄。在中國歷史上,京杭大運河扮演着打通南北的運輸大動脈的角色,其貨物運輸量曾經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三。

隋唐時期的經濟發展需要大運河打通中國五大水系,實現空間的互聯互通。

但是,今天的中國,天上有飛機,地上有高鐵和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河運還有那麼重要嗎?

不妨看看四川宜賓的案例。

僻處西南腹地,對於中國多數人都陌生的小城宜賓,近幾年可謂是打了一場經濟翻身仗。

在2019年之前,全國GDP百強城市榜單中從未見宜賓身影,而自2020年以來,宜賓不僅年年進入百強名單,且排名逐年上升。根據最新榜單,2023年宜賓排名爲百強第86名。

宜賓的崛起,與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的加持密切相關。但這些企業之所以願意到宜賓投資,宜賓的地利是重要加分項,因爲作爲萬里長江第一城,便利的內河航運能爲在宜賓建廠的企業節省不少物流成本。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爲14.4%,與西方發達國家8%左右的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在這種背景下,水運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據測算,水運成本是鐵路運輸成本的1/2,公路運輸成本的1/5,航空運輸成本的1/20。在單位運輸成本低、能耗小、污染少等優勢之外,水運也更適合煤炭、鋼鐵、工業產品等大宗貨物運輸,其戰略作用更強。

除了成本考慮,內河航運網的完善還將起到優化內陸地區產業佈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作用。

過去,內陸地區經濟發展之所以相對落後,不臨海是一個重要原因。隨着內河航運網的建設和完善,意味着內陸地區可以通過運河網實現“通江達海”,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高效對接,從而推動資源要素在不同區域間實現最優配置。

運河項目無一例外都是超級工程,在經濟需要強刺激的當下,這些項目有望發揮投資引領作用,帶動新一輪大基建。

當然,正因爲投資巨大,在正式啓動運河項目之前,相關省份必須周密研究、審慎決策。要看到運河建設給自己帶來的巨大機遇,也需要就財政可承受力、生態影響等方面認真評估。

考慮到完善內河航運網具有戰略價值,從國家層面進行全國統籌,無疑是可行的辦法。

(作者系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