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資變化40年紀實

圖╱本報資料照片

四十年來薪資變化

近年臺灣薪資有兩大現象,一是平均薪資增幅遠不及GDP增幅,一是近七成的人領不到平均薪資,前者是成長的問題,後者是分配的問題,總的來說,GDP離國人愈來愈遙遠。

其實,GDP的果實吃不到,是晚近二十年的事,此前只要景氣好,加薪的喜悅就會傳遞到社會每個角落,連發生亞洲金融風暴的1998年,仍有五成廠商全面加薪,如今景氣再好,全面調薪的廠商也只有20%,今昔有天壤之別。

經濟起飛 美好80年代

過去四十年的第一個十年(1980~1990)經濟表現不錯,平均每年GDP成長11.4%,而平均每年總薪資成長也達10.6%,經濟成長的果實全數反映在薪水上,加以那個年代高薪、低薪沒差這麼多,成長的果實大家都可以享有。許多人都說這是臺灣最美好的年代,試想年年加薪一成,連作夢都會笑,當然美好。

第二個十年(1990~2000)初期不少人憂心產業空洞化,但隨着臺商赴大陸投資,所需原物料自臺灣進口,在兩岸產業分工下,生產活動一年比一年熱絡,民間投資平均每年成長11%,最後非但沒有出現產業空洞化,反而帶動臺灣半導體、資通產業發展,這一時期平均每年GDP成長8.7%,每年總薪資也成長5.6%,GDP的果實爲多數人共同享有,這同樣是美好的年代。

2001年首見經濟衰退

第三個十年(2000~2010)適逢首次政黨輪替,在臺灣執政逾半世紀的國民黨下臺,從未執政的民進黨粉墨登場,也正由於未曾執政,內閣年年改組,部長頻頻換人,加以兩岸政策莫衷一是,經濟發展步調凌亂,又逢網路泡沫崩解,2001年臺灣出現有史以來第一次經濟衰退,失業率連月升破4%、5%,經濟蕭條,哀鴻遍野。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不幸又碰上全球金融海嘯,次年臺灣出現史上第二次衰退,由於災難接連而至,2000~2010年平均每年GDP只成長3.1%,成長果實原已不多,勞工所能分享的更少,每年總薪資只成長0.7%,只要通膨率高一點,實質薪資馬上負成長,這是個慘淡的年代。

最近十年(2013~2023)平均每年GDP成長4.4%,看似好轉,然而,薪資中位數在這一期間每年只成長1.7%,低於平均薪資增幅2.4%,上班族中有近七成的人領不到平均薪資,多數國人依舊無法分享GDP成長的果實,每月薪資統計發佈日,總是民怨沸騰時。

回顧近四十年,2000年是薪資的分水嶺,此前GDP的果實爲多數人享有,此後出現兩個變化,一是GDP分配給勞工的比重逐年降低,一是薪資差距急速擴大,如今多數人已不知GDP的果實是什麼滋味。可預見的未來,這兩個趨勢非但不會消失,還會繼續擴大,1980~2000年美好的年代離我們已愈來愈遠了。

小檔案■資本、勞工投入生產活動,各自會獲得GDP的果實,1990年前後七年受僱人員報酬(含薪資、非薪資報酬)佔GDP逾50%,但2022年僅43%。本文所提到的「全體總薪資」不含100多萬名受政府僱用的人員、也不含非薪資報酬(勞健保費),因此佔比較低,同期間也從31%降至25%。

小檔案■爲配合與薪資比較,本文談的是GDP成長(兩者皆名目值),而非經濟成長(實質值),GDP於2013~2023年成長54%,每人總薪資同期間只成長26%,差這麼多,乍看會嚇一跳,但把受僱人數考慮進來(720萬人升至842萬人),全體總薪資成長48%,就沒有差這麼多了,惟仍遠不及1980~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