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辯半月談第16期:商業秘密案件刑民交叉問題研討會
2024年11月1日,由京都律師事務所刑事二部主辦的《刑辯半月談》第16期“商業秘密案件刑民交叉問題研討會”活動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法研究中心秘書長、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案例指導研究(北京)基地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洪燕主講,北京國創鼎誠知識產權應用技術研究院副主任、知識產權鑑定人劉光裕,中聯律師事務所全國執行委員、北京辦公室執行主任兼知識產權主任柴琳琳,上海錦天城(北京)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汪妍瑜,京都所反壟斷部合夥人崔慧蓮,反壟斷部律師金鳳華,刑事二部主管合夥人劉立傑、刑事二部律師錢浩作爲與談嘉賓進行主題分享。本次活動由京都所業務管理部張帝主持。
洪燕秘書長從學界對商業秘密的爭議出發,藉由現行相關法律法規,深入淺出地爲聽衆分析了商業秘密的秘密性、價值性與保密性等法律要件背後的實踐形態。洪燕秘書長還分析講解了“商業秘密能夠受到怎樣的法律保護,取決於企業自身的保護水準”,企業沒有對外披露的信息都可能被作爲商業秘密保護,泛化保護走向精確保護成爲必然發展趨勢,企業對自身商業秘密的前置管理,是法律有效介入、維護權益的重要前提。
金鳳華律師主要分享了專利與商業秘密間的交叉問題,二者保護範圍有重疊,對技術秘密的保護亦各有側重。金鳳華律師認爲,在商業秘密案件先刑後民的順序限制不再存在後,管轄機關和提起訴訟類型要根據當事人核心目的進行選擇,從而達到最好的訴訟效果。目前,已有兩批全國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地區名單公佈,設置商業秘密保護服務站點八千多個,行政機關、市場監督部門、公檢法之間形成協同保護機制值得期待。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知識產權侵權形式增多,劉光裕副主任以其豐富知識產權鑑定及電子數據司法鑑定經驗,從機械、化工、軟件等領域,將知識產權鑑定的工作要點及其複雜邏輯清晰地展現在聽衆面前。對於知識產權鑑定案件量最高的商業秘密鑑定,劉光裕副主任詳細地說明了鑑定委託程序,提出了密點主張注意要點,並結合典型的技術領域提示密點方向,爲權利人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指明瞭工作重點。
“以刑事手段解決商業秘密維權,以訴訟策略推動刑事證據採信,行、民、刑專業策略的統籌協調是處理商業秘密侵權案件的有力助推。”柴琳琳律師以其親身參與的辦案及庭審經歷,爲辦理此類案件過程中申請取證難、證據採信難等問題,提出瞭解決方案。辦理商業秘密侵權案件,需要耐心與決心,巨量的取證規模和較高的採信難度都對律師綜合素質提出高要求,在寬裕的爭議空間內尋求對技術創新的有力保護,是律師在知識產權案件中精益求精的不竭動力。
汪妍瑜律師從近年來知識產權領域熱點、重點案件入手,從法院對案件細節裁判認定角度進行分享。商業秘密侵權案件手段多樣、情況複雜,案件事實的精準認定對法官和律師都並非易事,實際案例中對舉證責任、管轄等細節問題均存在開創性適用法條的情況。汪妍瑜律師認爲,此種背景下,通過閱讀指導案例代入法官視角,有助於律師針對性開展取證工作。
崔慧蓮律師認爲,商業秘密保護的大環境通過法律法規完善、商業秘密客體認定範圍寬泛等方式有所改善,但在民事程序中法院支持侵權行爲認定的基礎上,達成挽回損失的訴訟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崔慧蓮律師以真實在辦案件爲例,爲企業日常法務運營提出了提前完善商業秘密保護措施的建議,力求做到事前減少漏洞、事後追責有據。
刑事訴訟中,侵犯商業秘密的損失計算有着較明確的規定,往往不能涵蓋權利人所有的損失。錢浩律師認爲,在侵犯商業秘密刑事案件中,確定被害人損失時應選擇恰當的形式,第三方評估鑑定是較好的選擇。由於刑民程序認定損失的標準存在差異,有必要對主張路徑進行抉擇。雖然實踐中和理論上存在爭議,但在侵犯商業秘密案件中適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既符合知產審判的發展趨勢,也有利於權利人全面挽回損失。
劉立傑律師結合其豐富的辦案經驗和相關立法解讀,提出當前刑、民案件商業秘密認定應然的一致性和實然的不一致性之間之所以出現衝突,主要是因爲民事和刑事法官的辦案思維方式不同,導致不同專業領域的法官對商業秘密非公知性、價值性和保密性的判斷出現爭議,將上述三個本應屬於訴訟程序的舉證責任和證明標準問題,錯誤的理解爲商業秘密認定標準問題。基於上述客觀現實,劉立傑律師結合具體判例,提出即使民事裁決確認行爲人侵犯了商業秘密並且侵權數額已達到刑事立案標準,仍然可以通過收集削弱主觀故意方面的證據,爲行爲人進行無罪辯護,並藉此實現最優辯護效果。
本次活動中,各發言人分別從侵犯商業秘密犯罪的不同視角出發,爲律師辦案、企業維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議。與談環節結束後,到場聽衆向發言人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引動現場熱烈討論,活動在學習與思辨中落下帷幕。
《刑辯半月談》是京都刑事二部爲加強行業交流,提升律師刑辯實操能力,增強律所刑辯品牌影響力而專門設立的欄目,旨在促進京都所內部門間,總所與分所間,所內與所外同行間、專家學者間的交流合作。該欄目的內容主要以研討交流會的形式展開,針對當前熱點法律問題、在辦疑難案件、專業技術問題、刑事法律風險防範等刑事辯護相關話題展開交流與討論。欄目計劃每半個月開展一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