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當中,最好命的人,多半身上有兩個特徵

古人云:“一母九子,連母十個樣。”

爲什麼同胞兄弟姐妹,命運卻大不一樣呢?

有人認爲,這是因爲出生的順序不同。

老大出生的時候,父母集中精力去培養一段時間。

老二出生了,父母已經有了兩個孩子,能分出一部分精力教育。

老滿一般是父母的最愛,得到了資源最多,很多地方都有“心疼滿崽”的說法。

當然,受到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影響,導致女兒受苦受難。有一部分家庭反着來,女兒被捧上天,兒子反而是局外人。

其實,我們別厭恨父母了,給我們生命的是父母,改變命運的人是自己。

也許兄弟姐妹讀書一樣多,或者都沒有讀幾本書,父母也一貧如洗,可是若干年之後,還是有人混出名堂。這就是“靠自己”的結果。

01

命苦的人,把原生家庭看得很重。

作家巴金在小說《家》裡,寫了一個叫

高覺新

的男人。

他是高家的大孫子

,按照封建時代的規矩,就要承擔家庭的主要責任。同時,也可以得到家庭更多的家業。

很小的時候,他就和

,是青梅竹馬的一對人。他也努力讀書,常常拿第一名。

家人對他的方方面面都很滿意,也在方方面面都會安排妥當。

當他拿到畢業證的時候,父親就嚴肅地說:“你長大了,應該要成家了,要照顧一大家人了。”

按照父親和祖父的安排,他沒有和梅結婚,而是娶了

瑞珏

。古代,都講究門當戶對,也要堅持“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從小到大,他就被馴服,接納祖輩的一切,不敢反駁。

當然,他也把祖輩延續多年的封建思想,牢記在心。

祖父生病了,他請巫師來驅鬼,把祖父嚇得瑟瑟發抖。

祖父過世後,他按照老規矩,把懷孕的妻子安排到城外居住,古人講究“產婦會衝死者”的事情,認爲這是孝道必然。

妻子聽到消息,哭了,又無可奈何,說:“我不離開你。要死,我跟你一起死。”

城外的臨時居所,陰暗潮溼,衣食也沒有保障。導致妻子病痛交加,悲哀不斷。

高覺新的命運,越來越糟糕,也找不到崛起的辦法。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傷害有多大,我們看這樣一段話

:“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作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遠佔首位,那麼你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

命苦的人,和原生家庭牽扯太厲害,到底失去了自己。

婚姻被安排,思想被囚禁,格局被限制,生活有依賴......這一切是因爲父母給予了太多的愛,也因爲自己無法擺脫父母的愛。

02

命好的人,多半身上有兩個特徵。

相對來說,《家》裡的

高覺慧

,相對來說,就好多了。

小時候,被父母安排去讀書,也聽了祖父的很多言論。

但是他一直在改變,因此成爲了激流勇進的新人。

其一,堅持提升自己的認知,不給人生設限。

高覺慧認爲,讀書不是讓自己變得迂腐,而是接受新的思想,融入新社會。

當祖父一次次說教的時候,他認爲這不是愛,而是傷害。

當父母、祖父爲他安排婚配的時候,他果斷拒絕了,甚至用逃走來對抗。

他對哥哥高覺新說:“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把幸福爭過來。”

看到兄弟高覺民,也要被安排婚事的時候,他反對祖父的專橫,幫助覺民逃婚。

人這一生,不破不立。

不去打破家庭原有的認知,那就永遠被家庭的格侷限定了。唯有自己的讀書,去社會上汲取養分,就會變成家庭的“局外人”,從而也走得更遠。

其二,敢於走出原生家庭,不畏懼外面的風雨。

當祖父過世的時候,高覺慧帶着悲哀,喊了一句“爺爺”。這是情感,更是對祖父的怨恨。

大家都在哀痛的時候,他也許在慶幸,自己少了束縛。

看過了家庭裡的各種迷信行爲,他終於一咬牙,逃離了這個家庭,然後繼續求學,並且做社會進步的工作。

外面的世界,風風雨雨,但外面的世界寬廣無邊。

大家都認爲,覺慧是一個幼稚而大膽的叛徒。

劇作家易卜生說:“社會猶如一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你不把自己融入社會,被父母溺愛,被祖父母的思想限定,你一時半會很好,但是你終究要獨立。當你不得不獨立的那一天,是中年了,人生是迴天無力。

早一點走出家庭,去打造自己的小家庭,就算你一個人,也是一個家。

《家》裡寫道:“雖然環境的關係很大,但環境也是人造的。我們又何嘗不可以改變環境?人無論如何應該跟環境奮鬥。”

兄弟姐妹之中,命好的人,多半是從家庭環境,到社會大環境,也積極創造適合自己的環境,吃虧在前,享福在後。

03

作家巴金說:“無論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兩個不同的面目,爲了兩種不同的人而存在。”

兄弟姐妹一開始是一家人,是一個層次的人,但終究會變成幾種人。

常常問一問自己,命運是在自己手裡,還是在父母手裡;財富靠自己去爭取,還是等父母給予。

哪有什麼天生命好的人,不過是風雨之後,迎着彩虹再出發。

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有很多的拐點和站點,父母的家是一站路,出了家門,就是命運的拐點。

命運給了我們一個窮家,你要另起爐竈,造一個富家。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