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全:博世助力中國汽車品牌全球化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6月6日報道 6月6日-8日,“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次論壇依然以“在變革的時代塑造行業的未來”爲主題,探討變革中行業現狀,激辯百年汽車工業未來。

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徐大全博士在發言中指出,中國汽車行業正經歷技術革命,電氣化、智能化、軟件汽車和新電機電池架構成爲變革的主流。中國汽車生產在全球領先,去年生產3000萬輛車,其中950萬輛是新能源車,新能源車銷售佔比達35%。

徐博士提到,年輕人和女性成爲新車主要購買者,90後購買者佔42%,女性佔35%。消費者對智能化和高檔汽車的需求增加,預計未來購買價位將從10-15萬上移至15-30萬。自主品牌在購買意願中已與國際品牌持平。

智能化需求推動L2+和L2++功能的普及,高速NOA和城市NOA功能的應用也顯著提升。過去14個月內,主機廠平均降價20-30%,但裝載技術不斷升級。中國出口迅速增長,2023年出口600-700萬輛車,西歐和東南亞爲主要市場。

博世在中國有24個生產基地,35000名員工,其中9000名爲研發人員。博世致力於電氣化、自動駕駛、車身控制和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支持中國自主品牌全球化。徐博士呼籲主機廠通過技術和高質量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而非低價策略,保持有序競爭,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現場實錄:

徐大全:汽車行業正在發生技術革命,這一革命給中國汽車行業帶來幾個現象:第一在全球汽車生產製造方面已經是一個大國。去年總共在中國生產3000萬臺車,中國是名副其實的生產製造大國。同時在電氣化、智能化方面,中國汽車研發和應用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汽車行業處於一片紅海卷得非常厲害,有很多製造商在中國,同時產能相對來說比較富裕。這次變革以電氣化、智能化、軟件汽車和新的電機電池架構爲主的。

首先年輕人成爲新車的購買者,去年有42%的人是90後在購買車,同時有35%的女性是購買車主。同時2023年對新能源下一輛車,買新能源汽車的慾望有40%,同時,從圖表當中可以看到,現在平均車價售價購買區間10-15萬,下一臺車從意願調查角度來說將上移15-30萬。也就是說,低端的車可能會被淘汰萎縮,更多的人意願買更加高檔、更加智能化的汽車。同時,自主品牌在購買者的意願中,已經和美系、德系、日系、韓系持平了,中國人民對中國自主品牌的信賴程度在不斷提高。

去年中國大概銷售了950萬輛新能源車,增長率是38%,同時新能源車在所有汽車銷售佔了35%,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家制定2025年計劃。同時,之所以對智能車和新能源車更加熱愛是有原因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智能化車的需求滿意度比較高。在調查當中以NOA的調查上面,中國非常願意使用和願意使用的人加起來85%,和美國、德國相比較來看,中國人更願意有更加好的智能化車的應用。在右邊的一張圖,簡單介紹一下,有去年佔比38%,至上是高速的NOA和城市的NOA10%的新車裝配了L2+和L2++的功能,中國年輕人希望有更智能化的汽車。2023年加上今年兩個月,在14個月期間,調查了17家主機廠的降價基本上在20-30%之間,平均降價超過20%甚至30%,同時,右邊的圖可以看到,放了兩張圖的介紹,兩車起來10-12月三個月不斷的下降,車上增加了功能,極大地提升,比如車身運動控制、高速的NOA的啓動,同時高端的車上面橙色NOA也加去了,價格一方面降,同時裝載的技術在不斷擴大,這是中國的一個現象,卷越來越厲害。

這是出口,今天很多外國友人,去年左邊圓圈的數是出口總量,西歐77萬輛車,東歐超過100萬輛車,美國北美589萬輛車,有兩個地區畫的綠色,以爲則純電動車到了西歐和東南亞,這兩個地區是我們出口純電動車最多的地方。這個地方過去三年出口增長迅速,2021年200萬臺,估計今年談的是600萬-700萬之間。去年417萬輛車有110萬輛車是純電動車,主要區域是西歐和東南亞。總體出口的增長趨勢是不變的。

簡單介紹博世,博世的業務是汽車零部件,去年85%的業務來自於汽車行業,得益於過去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中國發展很快,有24個生產基地,35000名員工,其中9000名是研發人員,最近的重慶建立了氫燃料工廠,超過1000名軟件開發人員,爲中國的軟件護理,立志在中國加大投入。未來發展方向,從博世來說首先是電氣化、自動駕駛、車身控制、燃料電池等等,陪同中國自主品牌走向全球,利用博世在全球的生產製造基地和研發能力,幫助自主品牌走向其他國家。在今天來的,鼓勵我們的主機廠能夠到匈牙利、奧地利、墨西哥、菲律賓投資,這四個國家都有我們的生產基地和機構,主機廠所在地地方,我們跟你們一起去,希望通過博世全球的能力有助於中國汽車走出國門。這個地方發表一點個人看法,中國成爲一片紅海,希望主機廠到國外能夠認真地造好車,同時以技術爲先導,同時,打造符合國外駕駛人員習慣的優良車,而不是靠低價的成本,把中國的卷帶到國際上去。如果國外是一個有秩序的競爭市場,我們不要打破這個秩序,而是通過技術,通過更好的車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這個是深信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從技術、從高質量產品的質量來看,國外還是一片藍海,當然我們一定在本地化生產,甚至考慮和國際品牌攜手打造在國外的車獲得更多的國外市場。在這點,希望自主品牌能夠有序地競爭,有步驟地進入國外,在國外獲得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