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謙專欄》共織防墜安全網
半年來的賴式修辭,雖亟欲展現自己有別於蔡時代的風格,卻又經常顯得基調紊亂,立足點飄忽。曾薏蘋攝
賴團隊上路轉眼將屆半年。眼下,臺灣即將面對美國大選,和兩種不同結果所引致的烏克蘭戰爭前景與中美戰略競爭走向的變化,考驗不可謂不嚴峻。
外部環境的變因非操之於臺灣之手,偏偏它們又對臺灣暨整個東亞的安全態勢及兩岸關係的張弛,具有顯著的引力。也正因此,在臺灣可以操諸在己的部分,尤應力求穩重,戒驕戒躁,特別是應儘快褪去種種帶有「頑童式造哏衝動」的行止積習。爲保留在各種不測風雲下必要的對話管道和維繫最基本的交往氛圍留下一絲空間。
半年來的賴式修辭,雖亟欲展現自己有別於蔡時代的風格,卻又經常顯得基調紊亂,立足點飄忽。例如,他觸碰璦琿條約的往事,卻又顯非是以一箇中國人或中國政權的立場出發,以痛惜國土之淪俄。又如,他一方面聲稱並不被民進黨政府視爲「同胞」的75歲以上大陸人民,「可能」須奉中華民國爲祖國;但轉口又用法理意涵不明確、政治邏輯也不完整的「已經落地生根75年了」爲理由,推導出兩岸間「不必再去談論這層關係」的一廂情願。他既去祭奠古寧頭戰役中「不分族羣」的陣亡將士,卻又渾然無視金廈戰場系鑲嵌於中國內戰格局之下的時空本質。
這類欲逞口舌痛快和吸引內外輿論關注的修辭,雖在短期內切合了某種民意的「直覺」口味,而帶出不惡的民調反響。但從大局來看,這種缺乏明確戰略目標的發言,既難稱之爲有效的戰術動作,也破壞了賴政權「兩手策略」的另一手諸如拋出贈陸「和和」、「平平」梅花鹿等象徵善意舉措的可發酵空間。
在10月30日的國臺辦記者會上,當被問到梅花鹿一題時,大陸國臺辦雖未直接駁斥、冷對,但仍以「贈送禮物的基礎是要有誠意」等語作爲軟釘子,勸告賴政府「與其譁衆取寵,不如做點實事」。當年,扁政權抗拒「團團」、「圓圓」贈臺政治意涵的回力鏢,近20年後又落回了賴政權身上,怎不令人喟嘆。
不過,舉凡真正蘊含善意之舉,只要久久爲功,立場不輕易回撤,仍足以彰顯態度,爭取人心共鳴,一如「團圓」故事。就算一時不成,亦莫因善小而不爲。然而,如果刻意要在半篇好話裡夾槍帶棒,於一束捧花中佈滿荊棘,對方又怎可能願意接招?
近期,本土色彩鮮明的輿論界耆宿吳豐山將補實海基會董事長;長秉中國情懷的兩岸政策泰斗趙春山,則擬續任亞太和平基金會的顧問。既然賴政府端出了引入長者前賢的人事鋪排,就應在重大政策和指標性表態醞釀之際,擴大決策圈和正式的徵詢圈,讓他們的火候、歷練、識見與對人情義理的拿捏得以充分發揮。
以持重者的諄諄諫言,涵化和修剪那些非必要的枝節刺頭。在賴政府剩下的3年多任期裡,儘管兩岸這條「民通官不通」的半斷之橋要恢復全通狀態是很困難,但雙方各自展現可操作範圍內的能動性,在地緣板塊結構持續震盪之際,一起把橋下和橋邊的防墜安全網織得更密一些,總比洋洋得意地炫技,逕以拆除橋上的護欄爲能事,要來得有責任感的多。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