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僞的減碳贖罪券
(圖/本報系資料照)
爲了應對「2025非核家園」造成的災難和危機,蔡政府在基本工作都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匆匆推出目前毫無實質功能的碳權交易所,並以所謂的RE100(100%再生能源)對抗挺核派的論述。
碳權交易和RE100對火力發電比超高的蔡政府來說,未免太過奢侈;更何況,這兩者只不過是合理化有「權」有勢者的高碳排行徑,不利於整個地球的減碳甚至淨零。
如果碳權交易都只在一國內交易,那等於左手賣給右手,無助於降低該國整體碳排,因此碳權交易所須具有國際交易的功能,這樣在國內繳交的碳稅等纔有機會在國際上扣抵;如果要在國際交易,那當然就要得到國際認證。連碳費都還沒有訂出的臺灣,碳交所進軍國際還有得等啦。
歐盟在今年10月就會試行俗稱碳關稅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CBAM會檢驗出口國各類產品的碳含量,如果超過進口國規範,進口商就必須要購買CBAM憑證,或被課徵碳關稅。CBAM將在2026年正式實施,所以各國企業要趁這3年的過渡期,趕緊推出因應措施。
臺灣是出口型經濟體,歐盟是我第4大出口市場,佔臺灣整體出口比重爲7.3%;值得注意的是,CBAM一共管制了248項產品,臺灣就有212項,且其中的大宗鋼鐵製品,2022年臺灣有15%出口到歐盟,未來將受到不小的衝擊。蔡政府的碳交所正是爲因應CBAM而緊急推出的,畢竟預料未來美、日等國也可能會跟進實施類似制度。所以很快地,出口到歐盟的產品必須要提供碳排報告,以作爲歐盟進口國課徵CBAM的根據。
根據《202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臺灣中小企業家數佔全體企業達98%以上。絕大多數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恐怕很難提出符合歐盟要求的碳排或ESG報告書,遑論購買國際碳權,因此,未來很可能會出現由政府採購國際碳權後,再透過碳權交易所轉賣給國內有需要的中小企業的這種交易機制。綠能是門好生意,政府又多了一個門路。
蔡政府近日反覆以蘋果等國際大廠要求供應鏈必須加入RE100爲由,反駁在野黨總統參選人提出的延役核電廠及重啓核四等政策。然而,政府以此反核,荒謬的程度較五十步笑百步更甚,因爲儘管RE100不包括核電,但也絕不可能包括火力發電。蔡政府有什麼立場反核?
再說,就如同碳權交易,RE100也是發達國家、有錢企業的減碳遊戲。企業、特別是投資龐大的科技產業、半導體產業,對不穩定供電的容忍度極低,偏偏綠電具有不穩定的間歇性,因此,聰明的企業生產時使用傳統電力,在臺灣就是高達80%、90%的火力發電,然後再去購買再生能源憑證,買到與所使用的電力一樣多,就是所謂的RE100了。
簡單講,在儲能設備還沒有發展起來之前,綠電不可能取代核電。而臺灣基載電力是火力發電,對碳排先天不良,所以碳權交易和RE100只是虛僞的減碳贖罪券,而且是弱勢的臺灣中小企業買不起的贖罪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