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片人談國際電影市場中的亞洲紀錄片
本文轉自: 紀錄公社 Jilu Commune
上週四,紀錄公社舉辦了第十八期紀錄Talk“選片人談國際電影市場中的亞洲紀錄片”,邀請到了Docs by the Sea項目總監及Hot Docs國際選片人Gugi Gumilang與國際製片人張苡芊對談,探討在國際電影市場中對亞洲紀錄片特別是華語紀錄片的洞察。以下爲講座內容的部分文字整理,供大家參考。
△ 講座截屏
國際電影節與市場中的亞洲紀錄片
分享者
Gugi Gumilang
In-Docs項目總監、Hot Docs國際選片人
國際電影節與市場中脫穎而出的亞洲紀錄片
國際電影節和市場中亞洲紀錄片的定位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電影節一般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電影節本身,二是產業環節,兩者緊密相連。接下來我談到的話題會主要圍繞這兩方面展開。我觀察到近年來亞洲紀錄片在國際電影節中的入選數量出現了顯著增長,去年有大約30部亞洲紀錄片入選了像聖丹斯、柏林電影節等A類電影節。在疫情之前,入選這些電影節的亞洲紀錄片數量非常有限,疫情後亞洲電影的需求大增,尤其是紀錄片,這不僅體現在數量上,也反映在主題和敘事方式上。
通過與其他策展人和業內人士的討論,我們總結出亞洲紀錄片擁有一種獨特的美學表現形式。亞洲紀錄片通常採用詩意的敘事風格,緩慢的節奏,展現出一種深思熟慮的敘事方式。此外,亞洲紀錄片經常聚焦政治、社會和文化議題,呈現出在不同地區被主流媒體忽略的聲音。亞洲區域內的多樣性使得這些主題在國際電影市場和電影節上備受關注。國際電影節歷年側重點總在變化,但目前的趨勢對亞洲紀錄片非常有利。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亞洲紀錄片如《曦曦》(XIXI,2024)、《生生相息》(All That Breathes,2023)、《助產士》(Midwives,2022)、《迷霧中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Mist,2021)等在國際電影節上廣受讚譽。
△ 展映亞洲紀錄片的重要電影節
亞洲紀錄片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然而,我們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資金和發行問題。在亞洲,電影製作的生態系統還不夠完善,資金和發行的渠道有限。很多亞洲電影節雖然規模大,但紀錄片的入選名額有限,尤其是創意型紀錄片在大型電影節很難獲得支持。此外,在歐美地區,觀衆和電影創作者可以觀看多種類型的紀錄片,而在亞洲,因爲不同國家有着嚴格的電影審查規定,紀錄片創作者很難看到國際範圍內前沿的紀錄片,尤其是創意型或實驗性紀錄片。
儘管如此,我對亞洲紀錄片的未來充滿樂觀。近年來,亞洲的培訓項目和電影節有所增加,聯合制作也變得越來越普遍。這不僅有助於解決資金問題,還爲電影創作提供了新的視角。聯合制作爲亞洲電影創作者提供了新的機遇,尤其是區域內的合作,例如 CCDF、Tokyo Docs、Docedge Kolkata、Docs by the Sea 和 DMZ Docs。這些工作坊對亞洲電影創作者來說更容易參與,因爲競爭相對較小,同時它們也能吸引到行業內的製片人和發行商。如果你的項目在製作階段參與了一些工作坊或提案會,它在之後進一步參與國際電影節會更加有優勢,大家可以多關注IDFAcademy、CPH Lab、Docs by the Sea 和 Yamagata Dojo Residency這些提案⼯作坊項⽬,它們專注於培養亞洲電影創作者的技能與敘事的技巧。
疫情後,線上參與電影節的機會大大增加,你可以通過在線方式觀看電影和參與討論,這爲亞洲紀錄片創作者提供了更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儘管目前一些電影節已經恢復線下活動,但仍有一些保留了在線觀影渠道,大家可以多關注線上影展,瞭解世界電影節紀錄片創作趨勢。
提案會洞察
提案會(Pitching Forums)對許多項目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在你想將項目推進到下一步的時候。我曾經是個電影創作者,當我投入了五年時間在一部電影上時,你很容易被很多細節困住。有時候,我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以更客觀的視角看待它。讓其他人——尤其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審視你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這並不是說你要犧牲自己的創作理念,而是從不熟悉你項目的人那裡獲得反饋,這種反饋通常在提案會上可以獲得。提案會對於增加項目的曝光度也是至關重要的。例如,我是一個電影節的選片人,如果早在一個紀錄片的開發階段我就知道它,我就會一直跟進,在電影節選片時再次看見這個項目,我有很大概率會選擇它。選擇電影不僅僅是看最終成品,也包括製作過程,瞭解一部電影的製作過程在選片時會是一個加分項。
提案會申請與電影節投遞類似,影片質量是關鍵。影片的藝術價值,無論是創新的敘事方式,還是將動畫、搬演等元素結合起來是重要的考量標準。多元性也非常重要,無論你是酷兒電影人還是少數族裔電影人,這些因素越來越被重視。不同的提案會通常有特定關注的電影創作類型或⻛格以迎合當地產業優勢。例如,Docs by the Sea強調創意紀錄⽚,⽽韓國的 EIDF 則⾯向更⼴泛的紀錄⽚創作形式。國際市場潛力也是一個影響因素,你的主題需要在某種程度上是能被國際觀衆普遍理解,比如家庭關係,這是一個具有普適性的主題,同時也可以有很強的地方特色。每個電影節在不同的年份可能有不同的關注趨勢,例如,Hot Docs去年關注人工智能(AI)主題,併爲此設立了特別單元。每年電影節的關注趨勢都會不斷變化,因此參加提案會或是工作坊的創作者也需要了解電影節和行業的最新動態。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爲電影人,你必須保持真誠。你爲什麼要講述這個故事?爲什麼你是最合適的人選?爲什麼這個故事是緊迫的?如果你對你的電影保持真誠,這會在電影中體現出來。
對談環節
主持人
張苡芊
國際製片人
國際電影節的選片流程與標準
張苡芊:你剛剛提到了電影節和提案會的選片標準。你能否簡要解釋一下電影節的選片流程呢?
Gugi Gumilang:不同的電影節會有一些差異。各個選片人之間通常有聯繫,我在Hot Docs工作,但我與哥本哈根紀錄片節(CPH:DOX)、瑞士真實影展(Vision du Réel)和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策展人都有聯繫,這些電影節的日期接近。我們會協商誰選擇哪些影片,因爲國際電影節有不同的首映要求,如果你想參加主競賽單元,通常需要在特定的電影節首映。不同電影節的流程有所不同,但通常是民主決策的過程。以Hot Docs爲例,我們有一個多元化的選片團隊,以避免同質性。
張苡芊:在你爲北美的Hot Docs和其他歐洲電影節選片時,你認爲他們對亞洲或中國紀錄片的選擇標準會有不同嗎?
Gugi Gumilang:儘管我們儘量拋開個人喜好,但還是存在差異。這通常取決於選片人的品味,這也是爲什麼我認爲擁有多元化的選片視角很重要。我很幸運能成爲Hot Docs的一員,可以爲亞洲紀錄片發聲,我可以向其他選片人解釋文化背景,幫助他們理解某些故事的重要性。
然而,亞洲紀錄片有時在國際電影節上確實會遇到困難,尤其是涉及非常地方化的議題時。例如,亞洲的家庭故事可能難以讓歐洲觀衆產生共鳴,這在選片過程中會有重大的影響。
如何讓國際觀衆與你的影片產生共鳴
張苡芊:所以你會覺得一些與地緣政治、社會題材相關的紀錄片會比其他類型的片子更難被國際影展所接納嗎?
Gugi Gumilang:其實這主要還是取決於每部影片的情況,最關鍵的是你需要讓你的影片與世界不同地區的觀衆產生共鳴。我們之前選擇了一部來自阿根廷的影片(《審判》 El juicio,2023),主題圍繞獨裁者。這是一個帶有強烈地域屬性的題材,但影片探討的是如何療愈獨裁統治帶來的歷史屠殺後的創傷,因此與世界上其他曾經歷獨裁政權的人們產生了強烈共鳴。假如你的影片有一個大衆且國際化的題材,比如像是氣候變化,它的優勢是它會讓國際上很多觀衆產生共鳴。但也正是因爲題材的普遍性,很多人會選擇做同類型的影片,你必然會面臨很激烈的競爭。這時你必須在影片的形式上體現出與別人不同之處,或許你需要從個人視角與經驗出發。所以在製作一部影片時,你不僅需要思考爲什麼由你來講述這個故事,還要權衡影片主題,確保既能突出獨特的視角,又能引發廣泛的共鳴。
張苡芊:一部影片的話題和主題應該是有所不同的。話題往往是具體的,可能聚焦於某個地域的社會現象或人物故事;而主題會更加寬泛,能夠傳達給國際觀衆更具普適性的情感或思想。
,時長01:55
△《曦曦》預告 ©svemirkofilm
Gugi Gumilang:舉例來說,臺灣紀錄片《曦曦》(XiXi,2024)就是一部能讓觀衆沉浸其中,深入體驗曦曦與導演生活的影片。它在國際影展上非常受歡迎。影片的主題是關於個人身份的尋找。導演是一直生活在歐洲的臺灣人,正當她在猶豫是否應該回臺灣時遇到了不願被傳統文化束縛的來自大陸的藝術家曦曦,隨着與曦曦在異鄉一起成長與熟悉,導演逐漸發現了自己內心深處潛藏着一種想要掙脫被期待的人生軌跡的渴望。這是一個非常真誠的項目,導演向我們展示了她自己的生活、她曾經的樣子以及她未來可能的樣子,而個人身份的尋找也是一個非常普適的主題。影片裡,她們作爲異鄉人與僑民,始終會因爲面對回到家鄉的問題而感到猶豫。兩個人成長的過程與關係也能讓觀衆回想起自身成長經歷裡的掙扎,引發關於社會公認價值觀及其對內心深處影響的思考。
,時長01:37
△《逆境前行》預告 ©lightdox
Gugi Gumilang:另一個例子是《逆境前行》(Marching in the Dark,2024),一部關於發生在印度農民自殺危機背景下的社會議題類影片。故事是關於一位年輕的寡婦被傳統文化排斥,她通過爲自己發聲與同病相憐的人們結成同盟,在這過程中找到力量。國際節展通常會收到很多來自印度關於社會議題的影片,所以競爭性非常激烈。《逆境前行》這部電影很好地平衡了社會議題與表現形式,帶來了一些與傳統直接電影不一樣的特質:傳統紀錄片創作者不會介入到人物的生活與故事中,但導演在這部影片裡與拍攝對象一起組織了心理輔導同盟。同時導演也用非常獨特的方式去呈現親人離世帶來的悲痛。電影有非常多慢節奏的鏡頭讓觀衆與人物們維持着親密的距離,觀察拍攝對象的情緒在畫面內慢慢浮現與飄散。
張苡芊:關於與影片內容產生共鳴,當我在看這兩部片子的時候,我能完全沉浸進去,彷彿拍攝對象就在我身旁,很快我就忘記了電影里人物講的是什麼語言了。這時,我不會僅僅去想大環境下的社會議題,而同時專注於她們的感受與困境。
觀衆問答環節
投遞影片時,需要注意影片的完成度
觀衆:電影節每年會收到大量的投遞,選片人會把所有的投遞影片都看完嗎?
Gugi Gumilang:會的,因爲投遞者提交的時候付了錢,選片人有義務完整觀看提交的影片。投遞者可以在Vimeo裡面看到你的影片是否被倍速看完還是隻看了十分鐘,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是可以發郵件給電影節申訴的。
觀衆:投遞時,是否可以重點剪輯影片前十分鐘,以便給選片人留下更強的印象?
Gugi Gumilang:選片人選影片時是會關注影片的整體結構,所以影片只有前十分鐘能抓住選片人的注意力的話是不夠的。假設你的影片是關於社會議題的,所有介紹性質的內容都側重放在片頭的話,這些信息反而很難讓選片人保持專注度。
張苡芊:提交電影節的時候需要至少有一個精剪版本,影片結構確定,調色和混音提交之後仍然可調整。對於新人導演來說,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我會建議你提交電影的最佳版本,而不只是寄希望於用開頭抓住選片人的注意。我不認爲這會奏效。因爲選片人是會看完全片的,他們會知道影片的真實情況。如果影片完成度並不高,你就會喪失這個機會,而很多電影節是不接受二次提交的。如果你是一個已經有些知名度的導演,可能選片人已經知道你,瞭解你的作品,這樣相對容易一些。但是對於新人導演來說,你需要提交影片的最佳版本。
Gugi Gumilang:對於導演的首作,在粗剪階段獲得反饋非常重要,當然這裡並不是指隨便什麼人的反饋,而是那些可信並且可以給你項目帶來幫助的人,比如故事顧問,他們可以給你的影片帶來新鮮的視角。
亞洲創作者拍攝海外題材
觀衆:我目前在東歐留學,正在拍攝東歐本地題材的影片,像我這種情況,在電影節裡可否被歸納到亞洲影片中,還是得根據影片拍攝地來定?
Gugi Gumilang:只要你是亞洲人,你的影片就是亞洲影片,不管你拍攝的題材是什麼,這樣你就可以有資格去提交比如亞洲的培訓工作坊等。
張苡芊:從製片人的角度,我稍微補充一下,你需要考慮你的策略是什麼,你的優勢是什麼?因爲歐洲人拍攝歐洲的題材是很多的,所以你的亞洲視角是十分珍貴的,不管你是申請資金還是提交電影節,都需要思考如何在項目陳述中強化你的優勢。另外需要考慮,不同的國家的資金資助體系是不一樣的,那麼你的製片人或者製片公司所在的國家會影響你的影片能申請到的資金,能入圍的電影節,不同的身份可能給你帶來的限制與機會都是你需要去考量的現實因素。
電影節的早鳥申請與延期申請
觀衆:很多電影節會有早鳥、常規和延期申請的不同截止日期,我想請問在延期階段投遞的必要性大不大?因爲報名費確實很貴,如果在延期階段被選中的機率很小的話,在延期階段投遞是否有性價比?
Gugi Gumilang:這可能可以算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了,比如Hot Docs今年收到的影片中,我看到大概有30%-40%影片並不符合要求,要不可能是電視內容,或者學生電影等。如果你已經要付這個申請費了,建議大家還是提前搜索一下比如Hot Docs之前選中的影片是什麼類型的,比如IDFA也有往屆影片的存檔。提前做調研可以提升影片被選中的機率。
另外一個建議是,你可以寫郵件給節展的info郵箱詢問具體的情況,甚至也可以介紹你是來自中國的學生,問問是否有可能減免申請費。如果有這個可能,他們是會幫你減免的。
張苡芊:如果你的影片的版本已經是一個不錯的版本,我建議你越早提交越好。因爲大多數選片人是有提交作品進來,就開始看,如果選片人覺得影片不錯,就會和同事聊這個片子,他們可能會把一些有潛力被選中的影片放在一個表格上。但如果你是很後期提交,甚至延期提交的話,就意味着你的片子要足夠好,才能將原來表格上的某部影片替換下來,其實它的難度肯定要大一些。
實驗短片的節展投遞
觀衆:我們在做一部偏實驗類型的紀錄短片,在投遞的時候就有非常大的困惑,我們不知道該去投遞實驗單元,還是紀錄片單元。我想請問針對這種創意類型的紀錄片,實驗單元、紀錄單元區分的界限在哪兒?
Gugi Gumilang:調研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你需要去查Hot Docs、哥本哈根紀錄片節(CPH:DOX)、阿姆斯特丹紀錄片節(IDFA)他們有怎樣不同的環節。一般來說,主要的節展都會有實驗影像,或者實驗紀錄片影像的環節。比如,在歐洲,萊比錫紀錄片節(Dok Leipzig)、瑞士真實影展(Visions du Réel)、里斯本紀錄片節(Doc Lisboa)爲實驗紀錄片,特別是短片,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間。
張苡芊:其實對於短片來說,製作上面的限制,還有電影節申請資格方面的限制,包括首映要求等都會少一些。我想補充一點,今天Gugi講的很多電影節都是A類電影節,其實還有非常多其他的電影節,比如區域內的電影節,更小規模的電影節,但是可能他們特別關注實驗類型的影片。你可以多去做一些調研,其實像歐洲、加拿大對實驗類型的短片的接受度還是比較高的。
選擇適合你的提案會或電影節
Gugi Gumilang:在申請提案會或者工作坊時,調研也是十分重要的,你需要看比如CCDF、Tokyo Docs過往選擇的影片,你可以看出他們偏好風格上的差異。你可以和之前參加過這些項目的人聊聊,比較下不同項目之間的區別。
張苡芊:獨立電影人很多時候都是孤軍奮戰,而參加電影節或者工作坊,你可以遇到不同的人,你可能獲得啓發,得到指導,甚至遇到你未來的合作者。要說有什麼建議的話,我認爲英文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數的產業活動及電影節都使用英文交流,掌握英文確實可以幫你打開許多機會的大門,包括你可以看的影片,可以去到的地方,可以與之交流的人等。
Gugi Gumilang:參加電影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你不一定要去那些大的電影節,也可以去一些相對小規模一些的電影節,比如DMZ就非常不錯,它離中國不遠。最好是讓自己能參加產業環節,電影節基本都有“觀察者”的選項,儘量讓自己多參與一些環節,與人交流。
張苡芊:其實去電影節是非常貴的,不管是差旅還是你買一個Pass,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從你的財力範圍可以允許的身邊的電影節開始,比如西湖紀錄片大會就是個非常好的電影節,它的排片非常好,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國際上的好片子。我就是在西湖遇到了我現在合作的導演。
整理 | 澤偉、亞辰、素瑤
編輯 | 素瑤
特別鳴謝此次活動媒體支持
露水電影
特別鳴謝此次活動觀衆福利支持
CathayPlay
紀錄公社的朋友也可以使用紀錄公社專屬優惠碼訂閱:
兌換時間:20241231之前
優惠碼:Jilu2024
首期訂閱半價(50%off),第二期恢復原價。多個賬戶可使用,每個賬戶僅限使用一次。購買書籍/flash pass產品8折優惠。
網址:https://jilucommune.com/
郵箱:info@jilucommune.com
微博、豆瓣、B站:紀錄公社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羣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