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出生就是學霸,看了美國最新的遺傳研究我驚呆了

▲ 點擊上方 “曉敏青春說 ” → 點擊右角“...” → 點選“設爲星標 ★ ”

之前,一位媽媽曾跟我分享過這樣一段經歷。

孩子高考後,她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走出來。爲了孩子能好好讀書,她辭掉了工作陪讀,讓孩子從小上最好的學校,補課培優從小學到高中一天都沒斷過。

她不奢望孩子能考上清華北大,但覺得985,211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結果高考開盒,孩子只上了本科線。

面對孩子的成績,她無法做到和自己和解。她問我,父母傾盡全力是不是也不能讓孩子上一個好大學?

老實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不知道,直到我看了《基因彩票:運氣,平等,補償性公平》這本書心中才漸漸清晰:

書的作者凱瑟琳·佩奇·哈登是一位行爲基因學家和臨牀心理學教授,在遺傳學和人類個體差異研究方面深有影響。她的研究打破了很多人的認識:

“我們的個人軌跡,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基因。”

基因彩票—70萬分之一的中獎概率

儘管這本書有些難讀,有很多專業詞彙。但這裡面有很多知識概念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

比如“多基因指數”。

什麼是多基因指數?

拿身高舉個例子,很多人都認爲父母身高就代表基因好,孩子的身高也會高。

但孩子到底能長多高,這不是由一個基因決定的,而是成千上萬個基因共同決定的。這就是所謂的“多基因指數。”

與身高遺傳相關的基因高達10萬個。這些基因在遺傳複製的過程中發生變異,重新組合,最終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所以哪怕父母身高都高,但孩子身上的基因發生了變化,孩子到底能長多高就變得不確定了。

書裡,哈登用美國NBA運動員肖恩·布拉德利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

肖恩身高2.29米,是當今身高最高的球員之一。他傲人的身高,讓他在籃球場上如魚得水,是幫助他收穫2700萬美金高薪的重要原因之一。

肖恩的身高就是抽中了基因彩票:

首先,他的父親2.03米,母親1.83米,雙方都很高。

其次,他非常幸運地遺傳到了高個子基因。在他的身體裡,令他長高的基因多,而有變矮風險的基因又比較少——據遺傳學家估計,產生肖恩這種基因組合的概率接近於0,即便在“巨人”羣體中,概率也僅爲10%~30%。

他的弟弟就沒有這樣的幸運,甚至沒有長到美國身高的平均值。

如果我們討論的不是身高這樣遺傳率高的表徵,那麼遺傳的不確定性就更大了。

一對父母基因型的組合數量,可以多達70萬億個——這還是不考慮基因突變的情況。

孩子能從70萬億個基因組合中獲得什麼樣的出場配置,純粹是運氣,說是抽中彩票一點都不爲過。

如哈登所說:“運氣不僅僅是降臨到我們身上的外部事物。它也被‘縫’在我們體內。”

基因對教育也有顯著影響

遺傳會影響身體特徵我們都能理解,但基因對孩子的學業也會有影響嗎?

儘管這樣思考會讓我們覺得很不舒服,但答案也是肯定的。

在 2018 年權威期刊《自然·遺傳學》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根據人們是否擁有某些遺傳變異,創建了一個“教育多基因指數”。

研究發現,多基因指數處於“基因”分佈前四分之一的人,從大學畢業的可能性是處於後四分之一的人的近 4 倍,這種差異,與家庭收入不同所造成的差異相當。

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可以證明,基因會影響孩子 3 歲時的語言能力、5 歲時的智商、10 歲時的閱讀能力、17 歲時考大學的成績。

對數百萬歐美白人的基因數據統計發現,影響教育結果的因素裡,遺傳基因的影響力佔比 40%,而家庭收入水平只佔 11%。

這說明,一個人的教育成就更多和遺傳有關。

可怕的是,基因不但會影響認知能力,還會影響與教育相關的非認知能力。

這些能力中,有很多是我們認爲通過後天培養與先天無關的能力,其中包括毅力、求知慾、自我概念、成長型思維模式、上進心等重要能力。

而且,非認知能力的遺傳可能性是 60% ,與智商的遺傳程度幾乎是一致的。

哈登在她的一篇論文中設問:“如果將你的人生倒帶到出生的那一刻,從完全一樣的基因遺傳和外界環境重新開始,你的生活與你現在的生活會有多大區別呢?”

她的答案是:“雙胞胎研究顯示,在你重新開始的這一生裡,你或許不會離婚,或許能掙更多錢,或許更外向或更有條理——但是你的認知能力、教育程度或者精神疾病和這一生不會有太大區別。”

基因對教育的影響說明我們的孩子出生時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帶有底色的畫卷。我們能通過努力去更改孩子身上的特質其實是有限的。

當然,哈登在這本書中討論的並不是人只能靠中“基因彩票”才能獲得好的生活。

相反,她希望社會要客觀理性地看待基因。既不要無視基因,故意忽略一切先天因素; 也別太神話基因、覺得基因論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在哈登眼裡,基因的組合本身並無高下之分,都是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所謂抽中基因彩票,是因爲一個人的遺傳特徵恰好更符合社會的選拔機制。

比如我們對高個子的青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社會的經濟、文化各層面,對高個子有偏向。

但個子不高也不意味着一無是處。

個子矮的人有更少的癌症機率,也更長命。有關人員考察了 35 年間收集的 5000 多篇論文、報告、書籍,對超過 145 項死亡率、預期壽命和長壽研究進行評估,這些研究顯示“在其它因素相近的情況下,身高每增加 1 釐米關聯到預期壽命減少半年。”

又比如自閉症的孩子,他們智識有限,難以與人深入溝通,以至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很多人甚至覺得他們存在就是家庭的負擔。

可是自閉症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特殊天賦所在。一些軍隊會專門聘自閉症青少年,讓他們去從事衛星圖像掃描,因爲他們對視覺細節和圖案的靈敏度和專注度遠超常人。

在哈登看來,人並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要解決的是社會頑固地不願以一種允許他們參與的方式來安排。

社會需要提供更多元的價值評判方式,需要爲每個人獲得成功提供他所需要的幫助。

另一方面,哈登也在強調,基因的作用和環境息息相關。

比如冷戰期間的愛沙尼亞,學生幾乎沒有任何自由選擇,大學學位也不怎麼受到重視。在不重視學習的社會環境下,即便是那些抽中了教育優勢基因的人也只能成爲普通人。

再比如回溯歷史,我們會發現在相當多的時候,教育基因指數與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關係微弱。畢竟以前,絕大多數女性受教育是不被環境允許的。

同樣的基因,有時是紅利,有時換了環境就是定時炸彈。 沒有環境的支持,基因無法發揮出它原本的作用。

回到孩子的教育上,一定會有家長想問,如果孩子的基因因素已經無法改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幫助孩子走的更順暢。

我覺得有兩點值得思考。

1.用正確的心態對待遺傳基因

在知乎上刷到過一個帖子:

一個女孩考上了雙非,她哥考上的是TOP2。

哥哥看完課本上的題這類型的題就會了,而她還要刷很多題還不一定會。她哥問她你做這麼多爲什麼還是不會;她問她哥你什麼都沒做爲什麼就會了。

基因遺傳的領賦無可更改。

有的孩子天生記憶力好,有的孩子天生更有毅力更專注。

我們不需要把孩子和那些抽中基因彩票的孩子去比較。如果我們只強調努力就能獲得高成就,很可能會給天資普通的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但放棄比較放棄無效的努力,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要躺平。

孩子有自己的天賦所在,也許是感知能力更敏銳,也許是文字能力更突出,他們最終能找到讓自己綻放光彩的領域。

只是探索的路程要走的漫長一些。

2.創造良好的反饋環境

《基因》這本書裡有一段話讓我受益匪淺:

“學習一小時”對普通學生來說就像背一袋 20 斤的大米走一千米那麼辛苦,但對優等生來說,也許主觀上不過是平地漫步。

而且每次解題的成就、老師的誇獎、試卷的高分、排名的領先等正反饋,又都在進一步加強着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這些微小的主客觀因素差異累積起來,可能會造成彼此人生巨大的不同。

基因發揮的初始作用可能只是一點點,但在千萬次和環境的互動中,基因帶來的優勢會被環境中的加成因素無限放大。

我們無法改變基因,但可以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反饋環境。

肯定孩子取得的每一次進步,肯定孩子付出的每一份努力,肯定他們的愛好理想抱負,肯定他們在生活中作出的善行善舉。

正向的反饋,會讓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形成追求卓越的動力,獲得應對挑戰的能力。

我們對孩子的抱持和肯定,其實就是在幫他們提升成長上限。即使他們努力也無法夠到世俗社會定義的成功,也能走向更廣闊的人生。

忽然想到《園丁與木匠》書中的一句話:

“好父母不一定會把孩子變成聰明、快樂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強健、具有高適應性和韌性的新一代人。”

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接受他本來的樣子,不管他原先是松柏楊柳還是花朵。

我們對孩子的愛,是爲他提供一個充滿愛且安全的空間,任他枝繁葉茂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