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顧失智母自己也確診 前工廠副總「被當小孩哄」超受傷
▲年輕型失智者林一申與他親手沖泡的拿鐵合照。(圖/記者黃克翔攝)
記者嚴雲岑/專訪
「我本來想學習如何照顧失智症母親,沒想到自己也確診失智症。」週六限定的「Young咖啡坊」4月14日開幕了,店員全由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組成,向大衆傳導失智者也有工作權。負責製作咖啡的62歲林一申是輕度失智症患者,去年2月剛確診的他,以緩慢語速說出上班首日心得,「以前覺得工作辛苦,現在才發現能有一份工作,是件幸福的事。」
林一申原本在大陸電子零件工廠擔任副總,2014年公司倒閉被迫提前退休回臺,性格變得越來越情緒化。結髮妻陳淑芬表示,她與林一申是小學同學,丈夫從小沒什麼脾氣,「但從2015年開始,他變得十分易怒,而且動不動就會翻桌。」
陳淑芬以爲,先生是因驟失工作得了憂鬱症,數度陪同前往精神科求診,但醫師觀察後發現症狀「不單純」,進而轉介到臺大醫院精神科檢查,在住院8天做了一系列檢查,最終確診路易氏體失智症,而兩人也在求醫的過程中,意外與失智症協會結緣。
▲林一申說,多虧了失智症協會提供「分解版動作」,讓記憶力不好的他也能學會泡咖啡。(圖/記者黃克翔攝)
林一申感慨,2016年他到臺大醫院精神科看診時,剛好在醫院公佈欄看到臺灣失智症協會於YWCA舉辦講座,想到父母都有失智症狀,自己也暫時找不到工作,不如學習如何與父母相處,「沒想到聽完沒多久,我也被確診路易氏體失智症。」
路易氏體失智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大退化型失智症,臨牀症狀主要有認知功能減退、出現幻視,很多時候還會合並巴金森氏症等動作緩慢、肢體僵硬、手抖等症狀。陳淑芬表示,在確診後,她與先生一度不知所措,還好協會主動告知有年輕型失智組織,重新給了他們生活目標。
林一申在2017年12月4日第一次到位於泰順街的「Young記憶會館」,參加一系列肌耐力訓練、音樂課與戲劇表演減緩退化。2017年底,失智症協會決定籌備對外營運的咖啡坊,林一申也參加培訓,短期記憶能力尚未退化的他,獲選爲店內「臺柱」,無論是沖泡咖啡、製作餅乾或招待客人,他都能按照協會提供的「分解版動作」,順利完成。
一手推動Young咖啡坊的臺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表示,失智症患者因大腦問題,無法操作複雜複雜動作,因此在咖啡教學中,她與臺大醫院沈明德治療師合作,將原本一個步驟就可完成的動作,拆解成多個步驟,每張紙只寫一項,減輕患者學習壓力。
▲林一申還學會怎麼做拉花。(圖/記者黃克翔攝)
臺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舉例補充,泡咖啡的動作不外乎爲磨豆、沖泡、打奶泡等,拆解版教學爲將磨豆分爲「拿出豆子、把豆子放進磨豆機」兩個步驟,讓患者能夠慢慢學。不過,上述教學僅限於輕度患者,湯麗玉表示,如果患者病程退化,只能做機械性動作時,也會安排留在咖啡坊,「像我們有一位病友,只能反覆打麪糰,但只要能工作,他也很快樂。」
林一申確診失智症時期尚屬極輕度,雖然聽完提問後會出現幾秒「空白」,但他總會努力整理思緒,緩慢地說出整理好的回答,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這種「慢」。
▲一手推動Young咖啡坊的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圖/記者黃克翔攝)
林一申表示,失智症患者外表與常人無異,因此一旦每當他與人聊天語速較慢,或說不出電話號碼、突然忘了路要怎麼走時,溝通的另一方經常態度驟變,有些人會出現不耐煩反應,甚至對他翻白眼,還曾經有電信公司店員以爲他「有問題」,改用哄小孩的方式與他說話,「最後一種讓我最受傷」。
在確診失智症後,林一申總是把「對不起,我忘了。」這6個字掛在嘴邊,自從3月咖啡坊進入試營運後,他總算能一改低聲道歉的反射反應,自信端出親手沖泡的咖啡,告訴客人「請喝」、「請用」。他很感謝Young咖啡坊讓他重返社會,「以前不懂得珍惜,現在才知道有工作、心裡有目標,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