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人工智能技術 加速區域產業鏈轉型
智能技術風風火火演化/精進了十年,從早期弱智能技術/大數據及2013年基礎的區塊鏈技術,到2021年「前菜」的元宇宙框架,到2023年「主菜」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GPT4及其他諸多版本,到2023年「奇點」的通用人工智能GTP5/AGI、或超智能(ASI)等,而此通用/超智能技術正是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擴散、開展的時刻,包括消費市場、工業製造、醫療檢驗、科研及產品設計等領域同時,也是奇點分佈式經濟的崛起點。
人們在面對這個智能產業鉅變的時刻,在興奮之餘難免也感到惶恐不安,興奮的是新興的智能技術提供無限的商機,而惶恐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太多、太廣、甚至流於浮濫令人無所適從,而其產出及品質也同時呈現「慧眼識英雄」的主觀判定或概率/博弈的問題,而後者正是超智能技術在產業應用上的主要瓶頸,而業者普遍樂觀期待超智能AGI技術能夠充分克服此一問題。
另外,超智能技術也能使「成本導向、精打細算」全球供應分工治理,轉型成爲「策略佈局、前瞻演化」產業鏈區域性分工、分佈式經濟成長模式,以「水到渠成」或「因地制宜」策略重新塑產業鏈,透過策略佈局有效發展「生態系統演進」式的成長,以取代傳統「交易式資源耗損」式的競爭格局,是ESG治理下的典範。
從產業及技術環境來看,臺灣市場幅員狹窄,發展以消費主義/消費市場爲基礎的智能產業本身就是一個策略上的錯置。在工業及非消費市場的應用中,而臺灣產業轉型的真正動力應來自於超智能技術的融入,雖然GPT4技術的準確度及精密度目前不足以滿足於要求嚴格的精密製造業,但未雨綢繆及提前部署、策略佈局正是現在該作的工作。
搜狗前執行長王小川上週受訪時表示,超人工智能AGI是一次文藝復興運動,不但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對產業發展更有革命性的衝襲。產業鏈結構重塑是超智能技術融合的重要方向,傳統垂直鏈結、環環相扣的供應鏈/產業鏈已隨着智能技術的精進及結構演化而變得更簡單,透過生態演化的過程來協作形成自我組織、共生共存、軟硬兼治、虛實共用的分佈式結構。
超智能技術發展及產業鏈結構重塑是一項工程浩大的工作,絕非單一企業或組織所能獨立完成,在轉型過程中政府功能及領導力的介入扮演關鍵角色,但政府作爲保守、墨守成規,在智能製造專業及產業經驗也明顯不足,故成效不彰,而大陸行之有年的「鏈長制」政策值得臺灣借鏡。
「鏈長制」是一個官民共同協力的產業政策,是一個強化產業羣聚及產業鏈轉型的重要政策手段,其範圍涵蓋技術面、產業面、經濟面、法規面等面向全盤規劃產業鏈的重塑。「鏈長制」優勢在於內部資源統籌、外部資源統籌、精準施政。「鏈長制」的操作極具韌性,可由地方政府根據產業自然演化策略而行(水到渠成),或由中央規劃而行(因地制宜)。
老牌製造業龍頭、工業4.0發起人德國西門子公司,正在與美國微軟公司洽商合作,推動GTP工具來改進其工業工作流程,聚焦在「GPT+工業」的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GPT/AGI/ASI技術將逐漸擴散到所有的日常生活及科技產業中,在這個「史無前例」的變化下臺灣產官學界未雨綢繆的策略準備好了嗎?除了專家座談、研討會、產業創新、仿效矽谷等口號外,勢頭在那?
臺灣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有多項瓶頸,上游缺技術/缺人才、中游產業發展保守缺乏前瞻、下游法令規章也無任何進展,除了宣稱「再」組一個新國家隊的口號,政府還有什麼新招?七國集團峰會(G7)已把AI治理計劃納入正式議程,數位發展部、經濟部要不要也該動起來開始結合其他部會/企業共商大計呢?「鏈長制」是不是真的有助於臺灣彎道超車發展智能技術,或進一步擴散到臺灣其他科技產業全面加速產業鏈轉型呢?讓全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