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幼時記憶 宜蘭黃逸樹號召「蟹調小組」永續生態
黃逸樹與志工們組成「蟹調小組」,每逢農曆16至19日的4個夜晚,走進海岸林與沙灘調查螃蟹。(吳佩蓉攝)
黃逸樹(左)與蘇澳鎮長李明哲(右)觀察寄居蟹的替代殼鳳螺殼。(吳佩蓉攝)
蘇澳鎮長李明哲表示,如陸蟹生態調查計劃持續下去,對大坑罟社區或維持生態環境都是正面的協助。(吳佩蓉攝)
黃逸樹開始尋蟹基本裝備,每人戴頭燈、手提水桶與手套。(吳佩蓉攝)
在洞穴裡發現陸蟹蹤影。(吳佩蓉攝)
宜蘭一位人稱阿樹哥的黃逸樹,爲尋找螃蟹橫行的兒時記憶,2年前回到蘇澳的大坑罟社區,將許嘉軒博士的「陸蟹生態調查計劃」引入社區,與志工們組成「蟹調小組」,每逢農曆16至19日的4個夜晚,走進海岸林與沙灘調查螃蟹,希望藉此保護兒時的自然環境,永續生態。
大坑罟爲一鄰海村落,早年村裡的溝渠、沙灘、防風林等,隨處可見陸蟹與沙蟹,與居民共存;但隨氣候變遷、水泥建物陸續搭建起來,螃蟹橫行盛況不再。爲了解社區資源,「大坑罟社區發展協會」於2年前,自動發起「尋蟹與蟹調」的任務,每個月農曆16至19日漲潮的夜晚,志工就會聚集尋找螃蟹蹤跡,風雨無阻。
參與蟹調的志工,2至3人爲一組,每人戴頭燈、手提水桶與手套,在沙灘及海岸防風林裡地毯式尋找螃蟹蹤跡,檢視蟹種辨別公母、測量螃蟹身形大小,加以記錄並在蟹背甲上畫記號後釋放;過程中需拿捏手勁,避免讓螃蟹受傷。
黃逸樹表示,尋找螃蟹就跟談戀愛一樣,認識久了就知道牠如何出沒,通常春夏會比較多,從3、4月展開調查,5月是巔峰時期,8月螃蟹最愛出沒,可能是想要找伴、傳宗接代,最多的是中華沙蟹,紅螯螳臂蟹原本是在村莊活動,但牠會在海邊釋幼生小孩,所以也會經過海岸,在這邊可以看到許多不同陸蟹。
他笑說,起初做蟹調計劃是因爲他一直想到毛蟹的美味,但最重要的是,大坑罟是他出生的村莊,要回來尋找幼時記憶時,發現與生態息息相關,且螃蟹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而防風林要健康,螃蟹物種就很重要,遂保護防風林健康爲首要之務,也與村莊安全環環相扣。
鎮長李明哲表示,關懷社區、瞭解社區是公所做地方創生的第一步,感謝蘇澳每個角落都有很多人,關心自己生活周遭環境及投注反省,如該計劃持續下去,對大坑罟社區或維持生態環境都是正面的協助;公所長期致力於地方創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或社區關注自己居住的環境共同參與,爲土地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