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鏈崛起 工總盼貿易突圍
圖爲工業總會理事長苗豐強。(本報資料照片)
貿易面臨再全球化的新趨勢,全球製造和生產價值鏈的網絡逐漸朝向亞洲,成爲受矚目的「亞洲新鏈」,工總表示,區域內藉由經濟協定彼此關稅優惠、法規協調等互惠模式重組亞洲供應鏈,然而臺灣對外無法加入任何重要區域經濟協定,建議政府應該停步、靜心,想想如何突破產業貿易障礙及貿易保護主義,爲臺灣經濟發展謀畫新動能。
世界貿易組織(WTO)9月舉行公衆論壇,並且發佈《2023年世界貿易報告》表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開始影響貿易流動,但儘管如此國際貿易仍在蓬勃發展,這意味的「去全球化」的說法缺乏有力證據的支持。
許多人認爲,先前的全球化,在方向上與做法上考量不夠完善,才使得全球經濟秩序面臨安全與韌性、貧窮與包容性以及環境永續等挑戰。但是WTO報告指出,全球化確實帶來貿易開放與降低貿易衝突的實質效益,也讓貧窮率過去40多年來急遽下降,貿易自由化也帶來技術進步,對於減少全球碳排產生巨大影響。
工總認爲,全球化的正確策略應該是「再全球化」,將更多的經濟體、緊迫問題和不同階層、社羣的人納入世界貿易的新策略思維中,而非採取忽視,甚至是去全球化消極思維。
再全球化意味着建立分散化、盟友化的全球供應鏈,隨着供應鏈重組浪潮興起,全球製造和生產價值鏈的網絡逐漸朝向亞洲地區,成爲令人矚目的「亞洲供應鏈」,區域內的經濟協定例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以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會員藉由降低關稅、法規協調互相優惠,重組亞洲供應鏈,強化彼此經濟合作,使亞洲區域成爲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的標竿。
工總指出,面對新一波的全球化浪潮,或者是全球化的新趨勢,臺灣對外無法加入重要的區域經濟協定,對內的市場量能不足與生產製造成本日漸高漲等雙重壓力,產業競爭壓力與日俱增,如何在層層制約與有限資源下,突破藩籬與困境,政府與產學界都應該停步靜心,好好想想,力求突破產業發展障礙與貿易保護策略,爲臺灣經濟發展謀畫出新的方向與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