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開學,應對極端高溫天氣必要之舉
據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官方公衆號消息,因持續晴熱高溫天氣,重慶市渝中區、沙坪壩區、江北區、兩江新區、大渡口區、渝北區、璧山區、永川區、梁平區、奉節縣等區縣教委陸續發佈了《關於調整2024年秋季中小學(幼兒園)開學時間的通知》,延期到9月9日開學。
此外,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大學也已發佈延期開學的通知,重慶師範大學、重慶科技大學則確定延期開學。而在與重慶一省之隔的四川,自貢、南充、遂寧、瀘州、樂山、眉山、資陽等地也相繼宣佈延遲開學。
因爲高溫而延遲開學,確實不多見。何況還涉及兩個省級行政區,範圍相當廣泛,故而也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
事實上,延遲開學絕非過度反應之舉。根據氣象部門的消息,對四川盆地一帶來說,正在經歷的高溫過程是同期罕見的,熱到破紀錄。
以重慶沙坪壩爲例,目前已經連續8天超過40℃,8月下旬或創造40℃+全勤歷史紀錄。單看這個數字,已經令不少人望而生畏。也可以想見,此時開學,大量學生聚集在校舍中,中暑、脫水等健康風險會陡然升高。
在極端天氣面前,教育部門及時做出調整,是以“學生爲本”的體現,也反映了當地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新理念,值得肯定。在網絡的評論區可以看到,不少當地網民都對這一人性化之舉表達了認可。
客觀來看,延遲開學並不只是停課這麼簡單,背後是一筆不小的行政成本。無論是學校的課時,抑或是各地的教學安排等,都會連帶着做出相應調整,還需要跟全國、全省(市)統一的各種考試重新調適,產生一連串連鎖反應。
但這依然是值得的。無論如何,學生的健康安全都應當是第一考量。早在2022年時,教育部就已經明確,遇有極端天氣,要適當調整上下學時間或採取停課等措施。
而這兩年來,在應對極端天氣時,學校的應對也越來越主動。2023年12月12日,因暴雪橙色預警信號,北京市教委決定次日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學生採取臨時居家學習措施;今年7月,廣州印發新修訂的《廣州市防汛防旱防風防凍應急預案》,其中規定暴雨紅色預警發佈時,中小學停課無需主管部門通知。
由此可見,靈活採取停課、延遲開學等應急之舉,已漸漸成爲社會共識。這也是社會價值光譜嬗變的一種展現,人的安全本身,遠遠凌駕於各種社會成本和“麻煩”之上。
當然,不只是學校,從網上也能看到,很多網民呼籲這些應急措施也能推廣到其他領域和行業。這種聲音值得傾聽,近些年人們明顯感到極端天氣的出現更加頻繁。
今年7月,中國氣象局發佈《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顯示:2023年是全球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我國平均氣溫創下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歷史新高。有專家介紹,在高排放情境下,目前50年一遇的極端高溫事件到本世紀末將變爲1-2年一遇。
這也意味着,未來人們可能會迎來更加多變的極端天氣,各地的應急管理措施也應當跟上這一新變化。各方恐怕不能再死守老規矩、老慣例,相反,各地各行業不妨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應對機制,增強應對措施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用於保障社會成員的健康安全。
這次重慶、四川等地的延遲開學,無疑是打了個樣。在各種極端天氣面前,需要有及時調整社會日程的魄力與應對機制。這種安全優先的管理思路,對於防災減災意義重大,也會成爲我國完善應急管理機制的寶貴經驗。
編輯/徐秋穎 校對/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