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科技獎中的國企“科創力”:涉國企獲獎項目佔比超三成,國資創投擁抱“硬科技”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伍素文 廣州報道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日前,《黨建研究》刊發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署名文章,再次強調國資央企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切實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好示範帶動作用。
廣東國企科技創新表現如何,在哪些方向有重要突破?也許從近日揭曉的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名單中可以略窺一二。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是廣東在科技成果獎勵方面的最高榮譽,獎勵在推動省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除了高校、醫院等主要科研力量,企業也是科創主力軍,主要分佈在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裡。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髮現,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上的示範帶動突出。在2023年度的獲獎名單中,國企參與的獲獎項目超過了50個,在總計143項的技術發明獎與科技進步獎項目中,佔比超過了三分之一(注:含廣東省屬國企、廣東地方國企、央企及其子公司,其他省份地方國企未列入統計)。涉廣東國企的獲獎項目超過30個,許多獲獎公司背後還有不少國資創投機構的身影。
廣東國企加速擁抱“硬科技”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包含突出貢獻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進步獎、科技合作獎、青年科技創新獎、科技成果推廣獎等。突出貢獻獎與自然科學獎由高校、醫院、科研機構包攬;技術發明獎與科技進步獎項目總計143項,企業是主體。
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在技術發明獎與科技進步獎項目中,國企牽頭或參與的獲獎項目超過了50個,佔比超三分之一。
其中,能源行業的央企是“拿獎大戶”。中廣核《大型核反應堆燃料組件高效安全運維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獲得了2023年度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是繼2021年年度後,其在覈電智能裝備方面再次獲得廣東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南方電網憑藉火電機組節能降碳與安全運行關鍵技術、新型儲能裝備高效運行與智能管控關鍵技術及應用、絞合型碳纖維複合材料芯架空導線關鍵技術及應用,拿下3個獲獎項目。
此外,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建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集團、中鐵二十二局、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華潤等央企也有收穫。它們的項目有不少是央企主導或參與,與廣東本地高校、研究機構或企業聯合推進技術攻關。
廣東國企主導或參與的獲獎項目超過了30項,涉及電子器件、醫療醫藥、材料、能源、新能源汽車、建築、交通、農業、食品等領域。它們或與央企國企聯手,或與上下游企業或子公司攜手,還有如廣汽埃安“單槍匹馬”上陣斬獲了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粵海、廣晟、廣東建工、廣新集團、廣州建築、深智城集團等多家國企(含旗下公司)獲獎項目在兩項或以上。
其中,深圳市屬國企深智城集團下屬企業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深城交及其控股公司深圳市交通工程試驗檢測中心有限公司,在城市交通等方面牽頭或參與的獲獎項目達4項;廣東電網牽頭獲得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參與2項,在獲獎數量上領跑其他企業。
不少獲獎公司背後還有國資創投機構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超過20個項目中的企業曾獲得國有投資機構或政府產業基金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先進製造等“硬科技”領域。
譬如,以“國產E級高性能人工智能算力平臺” 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深圳雲天勵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參股方包括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旗下創投公司東海雲天等;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得珠海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後者是珠海國資委下屬創投服務企業。
加快邁向戰新產業、未來產業
作爲廣晟控股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國星光電及子公司近五年獲得了6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此次,由深圳大學牽頭,國星光電聯合華南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校及LED行業企業聯合攻關,解決了微型半導體發光器件光熱耦合調控與高密度高可靠製造的技術瓶頸,奠定我國在微型半導體發光產業的國際優勢地位,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關鍵顯示元器件用高耐候性能偏光片的研發與產業化”是廣新集團的獲獎項目之一,由緯達光電作爲第一完成單位、廣新研究院等作爲參與單位,通過研究高耐久染料系偏光片製備關鍵技術,開發出質量領先的高耐久染料系偏光片產品,提升了國產偏光片在平板顯示產業鏈的話語權,對廣東省加快培育前沿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廣物集團所屬廣物金屬與廣東工業大學等單位通過產學研合作,圍繞綠色高性能再生混凝土材料研製的關鍵技術及應用,推動資源循環利用和建築行業低碳轉型,獲得了其在轉型佈局綠色大建材以來的首個省部級獎項;
粵海集團的科技創新工作也取得歷史性突破,由下屬的珠三角供水主導,科榮公司、水電設計院參與的“長距離深埋引調水工程智慧建管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了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可以明顯看到,一系列面向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的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體現了國企自主創新能力的進一步增強。而依託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許多處於傳統行業的國有企業不斷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這背後,是國有企業不斷提升科創主體意識,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爲契機,從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考覈激勵力度,到完善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評價等,持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與此同時,從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也可以看出,強化與產業鏈上各類所有制企業、科研機構協同合作成爲國企提升科創力的顯著特點。
上述國務院國資委署名文章提到,國資央企要大力發展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佈局、梯次培育量子科技、核聚變、生物製造、6G等未來產業,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產業領軍企業。
文章還提出,圍繞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參與,打造創新聯合體升級版,加速推進各項攻關任務;與高校、科研院所和民營企業等建立多種形式合作關係,健全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等。
這些舉措都將有效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促使創新效率大幅提升,真正構建“產學研用”全過程的創新鏈條。這是國有企業加速邁向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