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性焦慮症不治療 失智風險多6倍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負面情緒就像「壓力石」擠壓在腦中,可能演變成廣泛性焦慮症。(楊聰財提供)

新冠疫情持續2年多,今年又逢俄烏戰爭引發通膨、兩岸軍事對峙情勢升高,讓許多人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嚴重威脅身心健康。醫師提醒,平時累積的壓力如果沒有適當紓解,會導致壓力激素升高、引發焦慮等負面情緒,就像很多顆「壓力石」擠壓在腦袋裡,最終演變成「廣泛性焦慮症」,如不積極治療,未來罹患失智症風險是一般人的6倍!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曾收治一名46歲女性,在銀行擔任主管職,總是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又擔心疫情影響工作,去年高齡產子後,更是面臨家庭事業兩頭燒,開始出現失眠、頭暈、頭痛、肩頸僵硬,甚至會胸悶、心跳加速;經求助醫師並接受自律神經檢查,發現交感神經過盛,確診爲廣泛性焦慮症。

楊聰財指出,廣泛性焦慮症又稱「慢性焦慮症」,患者會表現出過度焦慮和擔憂;如過去6個月出現坐立不安、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易怒、肌肉緊繃、睡眠困擾等症狀,6項當中達到3項或以上,且有症狀的日子比沒有的日子還多,就應及早尋求醫師協助。

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求診精神科人數突破130萬人,相較前一年成長3.2%,其中廣泛性焦慮症位居精神疾病第三名。

針對廣泛性焦慮症合併自律神經失調患者,楊聰財指出,藉由儀器檢測可觀察身體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活性變化,搭配心跳變異(HRV)的頻譜分析結果,評估心臟彈性老化程度,以及壓力指數和抗壓指數是否平衡。

楊聰財建議,適度運動、腹式呼吸可幫助放鬆自律神經,並找到自己適合的紓壓方式、保持充足睡眠,亦可補充色胺酸或魚油等穩定情緒的營養素;更重要的是規律就診,透過藥物和認知行爲心理治療,約需3個月到1年。

楊聰財引述研究指出,罹患廣泛性焦慮症而未積極治療,將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6倍以上,因此呼籲民衆積極面對疾病、勇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