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華插旗檳城設服務中心 兩棟透天厝藏「泛亞太」大布局

研華爲落實在地化服務,採用零臺幹策略。位於檳城的亞太服務中心開幕當天,現場員工全爲馬來西亞在地人。(來源.研華提供)

1月24日,在馬來西亞檳城,兩戶連棟、外牆漆着亮橘色的透天厝,外頭搭起米色帷幕,鋪上紅地毯,5頭醒獅叼起橘子給現場賓客。這是工業電腦龍頭研華在東南亞第1座亞太共享服務中心的開幕儀式。

未來,這座中心,除了提供該公司亞太區域客戶產品維修,也將進行產品組裝,以及技術諮詢顧問等服務。

雖然,目前該中心規模並不大,僅40人,但服務範圍將擴及泰國、越南、印尼,甚至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家。

爲什麼去年營收逾600億的研華,第1座亞太服務中心是落腳檳城?

這背後,其實是這個工業電腦龍頭「泛亞太」佈局的濫觴。

首先,是呼應「中國加一」趨勢。隨着供應鏈近年相繼撤出中國,該公司向來「跟着客戶跑」,自然也得跟着走。甚至,撤出的不只是外商,研華亞太暨海外新興市場區域總經理張敏忠表示,還有中國廠商也因爲中國內需萎縮,爲了尋找下一波成長動能,而來到東南亞。

更重要的,還有供應鏈移動,所帶來的新商機。如商周2023年8月「亞洲新鏈崛起」系列報導中所述,馬來西亞雖然有發展多年、成熟的電子聚落,但其實也面臨缺工挑戰,人才成本昂貴。因此,當供應鏈移動到此時,需要高度的自動化、智慧化,減少對人力依賴。臺經院資深產業分析師邱昰芳表示,當製造業要佈置智慧化產線,將成爲研華的好機會。

但,爲什麼要立足馬來西亞,佈局亞太?

答案是:人才。

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觀察,在東協國家中,馬來西亞的中高階人才相對多。

同時,馬來西亞以馬來語、英語爲官方語言,另外,因爲當地種族多元,各地方言,如廣東話、福建話、印度人用的印地語也都流行。

例如,研華當地馬來人員工,因爲小學唸的是華校,所以馬來語、英語、中文都通。若再加上方言,多數馬來西亞人能說上4、5種語言,在服務亞太區客戶時,有強烈優勢。

此外,據官方統計,馬來西亞有六成回教徒,張敏忠表示,未來,這些人才除了能服務同樣信仰回教的印尼客戶,還有中東客戶。

甚至,因爲研華也在歐美建廠,同樣需要人才。長期而言,研華在馬來西亞培育的人才,未來,這些能通英文、又懂中文的人,也能輸出到北美和歐洲。「你想想,假設你是美國總經理,這樣的人才是不是很好用。」張敏忠表示。

雖然,一個臺灣來的企業,要在馬來西亞競逐人才並不簡單。「尤其外來的企業,挖起人來,那個一個比一個兇殘。」而且,「永遠都會有人比你出更高的價碼。」張敏忠直言。

因此,研華正逐漸走入下個階段:打造人才發展生態系。除了從學校階段,就舉辦以物聯網爲主題的競賽,提供冠亞軍隊伍實習機會;現在,該公司也預計要跟12所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目前已談定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將在該校成立AIoT實驗室。物聯網課綱、實作教材一應俱全,不只在校生,連在職人士都能參與。

有意思的是,研華亞太服務中心在檳城開幕,與會者,卻包括了該公司的越南、泰國分公司總經理。張敏忠解釋,因爲東南亞「已經形成一個區域經濟體了,」人才和商機都相互流通。這其實,更象徵着這個工業電腦龍頭看待區域經濟的思維轉變。

過去,在研華內部,臺灣往往和中國、香港綁在一起,稱爲「大中華地區」。但物換星移,張敏忠表示,臺灣現在是跟東南亞劃歸一區,稱爲「亞太地區」。

研華內部看見趨勢變化,不只插旗東南亞,要培育當地人才,甚至,也要強迫臺灣人才走出去。今年目標就是要串起臺灣跟東南亞,相關單位KPI也一樣,1年要3個部門專案都和東南亞有關。

過去,從政府到商界,曾數度推動「南向」,但仍擋不住「西進」語言的方便,與地理位置的優越。不過,如今在「中國加一」的潮流下,南向已經不能再只是口號,而是企業都得重新思索的現在進行式。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第18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