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如懿」夾擊 金鐘獎還剩下多少價值?

盧廣仲(右)、嚴正嵐演出「花甲男孩轉大人」獲得敲鐘機會。圖/臺視提供

不知道有多少觀衆、網友還記得,下禮拜六(10月6日)就是第53屆金鐘獎頒獎典禮了?最近大陸2部宮鬥劇「延禧攻略」、「如懿傳」幾乎「霸屏」戲劇圈新聞,金鐘獎相關報導的「關注度(俗氣一點就是指點閱率)」幾乎不到這2部劇的一半,甚至臺灣影劇圈報導也要跟這2部劇沾上邊,纔有更多露出機會,本屆金鐘獎黯淡程度實在令人唏噓。

「延禧攻略」捧紅原本默默無名的吳謹言(左)、姜梓新。圖/愛奇藝臺灣站提供

尤其金鐘獎公佈入圍名單的時機點相當微妙,當時「延禧」才收官沒幾天餘溫不退,「如懿」又正在起步,入圍名單關注度奇慘無比,好在名單上有何潤東、李國毅、盧廣仲稍微能充充場面。當然,能夠入圍金鐘獎,對演員來說仍是一件受到肯定的喜事,但這樣的現象也不免讓人擔憂,金鐘獎的價值還剩下多少?

這幾年金鐘獎設置了新人獎,免去過去資深演員與新進演員擠在同一個獎項時,到底誰該得獎的尷尬,也對於戲劇圈注入新血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今年「翻牆的記憶」在新人獎一舉拿下3個名額,宋緯恩、姚亦晴、張豐豪在劇中的確都表現不俗。此外,準視帝李國毅、張軒睿及準視後孟耿如、嚴正嵐都是首度入圍金鐘獎,可見本屆相當鼓勵過去被認定爲「偶像派演員」的他們兼具實力的發展方向。

張軒睿演出「我的男孩」入圍金鐘。圖/八大提供

李國毅(左)與孟耿如都以「麻醉風暴」入圍金鐘。圖/公視提供

入圍者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入圍就是肯定」,可見金鐘獎最大的價值也就是「肯定」了,肯定這些臺灣演員們,在不那麼優渥的環境中,仍堅守崗位打拚;肯定他們經常在「趕鴨子上架」的情況下,依然能維持演出水平,甚至一點一滴的進步着;肯定偶爾有突出、受關注的戲劇作品,除了收視率指標之外,還有獎項的鼓勵。

當然,金鐘獎仍是一個演員能夠證明演技、奠定演藝圈地位及獲得頭銜的獎項,只是,如何將獎項化爲臺灣戲劇圈實際競爭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項課題,但卻往往不受到重視,藉由金鐘獎檢討電視圈環境,就像一年上演一次的肥皂劇,最後也只能變成泡泡般的命運。

說起對演員的肯定與鼓勵,與其靠曇花一現的金鐘獎,不如有一部真正有影響力的戲劇作品,才能瞬間讓原本默默無名的演員爆紅,或是原本就有知名度的演員事業更上一層樓。最近寫着「延禧攻略」與「如懿傳」的新聞報導,對此特別有感。

尤其是「延禧攻略」,女主角吳謹言出道8年,原本連「女二」的角色都搆不上,卻憑藉這部戲迅速竄紅,知名度大增之外,活動邀約、代言都不斷進帳。其他角色也闖出知名度,包括飾演「富察傅恆」的許凱、「明玉」姜梓新、「海蘭察」王冠逸等人;而原本就有知名度的聶遠、秦嵐、佘詩曼等人,演藝路更上一層樓,秦嵐之前受訪時也坦言,「延禧攻略」爆紅後,自己的價碼也在「合理範圍」內漲價了。

「延禧」演員中,更有趣的是臺灣女兒程茉,在北京學表演,順勢在大陸影劇圈發展,演出「延禧」中宮女「玉壺」一角而紅回臺灣,未來的機會勢必大大增加。

「如懿傳」在周迅(左)、霍建華主演之下,原本就關注度高。圖/愛奇藝臺灣站提供

至於「如懿傳」,周迅、霍建華、張鈞寧、董潔等人原本的知名度不用說,也是這部戲爲何開播就受到矚目的原因,但播出後,幾個「如懿」身邊的小宮女都受到矚目,如「惢心」陳小紜、「阿箬」曾一萱等人,討論度都極高。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是,「延禧」與「如懿」目前都未在臺灣電視臺上播出,卻因網路的傳播,已經在臺颳起宮廷旋風,也可見網路影音平臺合法化之後,對影視產業的影響,絕對是有極大助力的,但目前臺劇卻還沒有因此受惠、在國外也發光發熱的例子。

回到今年金鐘獎,其實精采的作品很多,「麻醉風暴2」、「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都是作爲續集、再度成爲入圍名單上大贏家的作品,不只演員,也是對於臺灣原創劇本的鼓勵;「花甲男孩轉大人」是去年「植劇場」的下半場賽事延伸,更是本屆金鐘證明與市場接軌的代表作品;至於另一個入圍名單上的大贏家「臺北歌手」,雖然關注度不高,卻是最能代表臺灣歷史、文化的一部戲劇。

綜觀來看,本屆金鐘入圍名單走的是安全牌,臺劇卻已不能再活在自己的舒適圈中了,創新、突破是一直在呼籲的口號,培育新血是絕對要進行的事,明星光環與金鐘星光閃亮度,一直都是正比、相輔相成的事。或許,也期許,今年金鐘獲獎名單能帶給影劇圈不一樣的新「視力」。

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誤打誤撞之下「進入演藝圈」,現職聯合報影劇版戲劇線記者,雖然名字很像男生,但確實是個女孩兒。在戲劇的世界裡,看見許多「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演員的世界經常特別、豐富、荒謬、有趣,戲裡戲外的神秘連結更是相當耐人尋味。自許記者的角色是扮演好說書人,帶大家看見這些俊男美女的花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