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黃金檔爆款劇!狂上熱搜300次仍被羣嘲?老戲骨口碑也被拉低
昨天聊完《仙劍》熱。
今天是另一個現象——亦舒熱。
《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喜寶》,還有正在播的這一部——
承歡記
楊紫許凱主演。
何賽飛許亞軍等老戲骨加持。
開播後數據第一,微博熱搜不斷。
帶着好奇點開後,Sir大致明白了這些年亦舒作品改編受青睞的原因。
一是大女主,符合當下觀衆的需求。
亦舒筆下的女性角色,大多好強、目標清晰、自我而利己(中性詞)。
二是城市中產,一直沒有被很好的反映。
國產劇擅長的是年代劇、鄉土劇、古裝仙俠或者民國諜戰,一拍到當代都市,尤其是涉及職場戲,就容易空洞懸浮。
而亦舒的作品,背景是上世紀的香港,都市文化氛圍已經比較成熟,並且有很多女性進入到職場中。
所以你也能看到,職業劇、職場女性一直是港劇的特長,甚至現在都領先內娛幾個身位。
但。
亦舒的作品這些特質,到了內地,經過本土化,被重新演繹。
卻不可避免地變得割裂和彆扭。
歸結爲一點就是“既要又要”。
這也是今天要說的《承歡記》的問題。
目前沒有開分,但豆瓣已經出現不少激烈的聲音,稱這是——
“職場偶像劇”“嬌妻文學”“沒有人味”。
要知道這些可都與亦舒的小說背道而馳。
當然Sir並不是所謂的“原著粉”,痛斥一切“魔改”。
而且亦舒的小說也不見得就是金科玉律,改不得碰不得,本身她也有着時代的侷限性。
但至少有一點——
她筆下人物的精彩就在於,沒有惺惺作態,而是着眼於赤裸的慾望和利益。
如果你只想看一場美美的都市霸總偶像劇,儘可以火速離場,沉浸在《承歡記》裡。
接下來的吐槽要開始了。
第一集,就是個典型的瑪麗蘇式開場。
楊紫演的麥承歡,普通人家乖乖女。
住上海弄堂小平房,工作是忙成狗的酒店經理。
臨近三十,交了個感情不錯的同齡男友,也差不多要談婚論嫁了。
到這,都算接地氣。
但很快,哐當——
女主翻臉。
男友上門來道歉。
麥承歡媽媽問到底怎麼了,她很有原則:這是底線問題,騙人就是不行。
他竟然騙我說車是租的,沒錢需要貸款,但結果都是假的……
其實他是個貨真價實的富二代!
他是真有錢!
因爲發現男友有錢要分手???
一時搞不懂這是凡爾賽呢,還是瑪麗蘇那套好單純、好特別、一點也不愛他的錢的戲碼。
從這裡Sir已經感覺到不妙。
也理解了網友爲什麼會說女主“沒人味”。
並不是說一定要貪戀錢財才能代表真實的人性,而是女主這些“高潔獨立”的品質,並沒有被導演充分地解釋,好像只是在對着一種完美的人設照本宣科。
然後,國產劇裡那些狗血橋段逐一登場了。
勢力刁蠻的(準)婆家。
地在兩家人吃飯時喝紅酒、吃黃魚,讓草根出身、沒見過大場面的麥家當衆出糗,順勢陰陽怪氣人家見識短。
婆家最大的甲方,剛好就是女主工作的酒店。
於是未來婆婆,又假意示好,其實是想利用女主的關係,不讓自家公司和酒店的吃回扣東窗事發。
但你懂的。
未來婆家的一家人,本質都只是爲了讓女主“成長”、“蛻變”的工具人。
果然,第十集。
女主和男友談崩了,還捲入了回扣風波,被酒店開了。
接着咋辦?
人間清醒,奮鬥搞錢?
有是有。
但到了職場上,麥承歡很快遇上了她的另一個傾慕對象——
她的頂頭上司姚志明(許凱 飾)。
而這個人呢,還是麥老太太的孫子。
你以爲的獨立女性是甩開富二代,獨立做自己。
結果人家是甩了一個二代,抱上另一個二代。
換着法子在職場裡談戀愛呢這是。
奔着亦舒去。
不出幾步,就落回到國產劇的窠臼。
國產的職場女性最致命的地方是。
她們一方面標榜着要獨立,但展現出來的卻是——如果不靠男人,你沒法相信她這業務能力能成功。
《承歡記》裡麥承歡的聰明、善良、獨立,無法自洽。
比如上司讓她策劃520活動。
這幾年,年輕人反戀愛腦了,消費也降級了,還像以前那麼搞,顯然不行。
女主一拍腦袋,換了另一套營銷方案——
520,是屬於孩子和父母的節日!
讓子女帶着自己的另一半,也帶上自己的爸媽,聊上一輩父母的愛情秘訣,這樣一定很溫暖,很有意義!
……光是想象那個畫面,就得腳趾扣地。
讓你玩浪漫,你玩尬得是吧。
520情侶約會,直接爆改“好家風宣傳日”。
但《承歡記》最致命的缺陷,還不是失真職場戲。
而是在於——
它打着女性成長的名義,卻將女性在現實遇到的所有困境,粗暴地簡化爲“總有刁民要來陷害本公主”。
比如前面說的。
女主的設定是喜歡加班,想卷事業。
但她在媽媽的催婚下,突然又稀裡糊塗覺得,結婚也蠻好。
前腳還覺得男友裝窮騙她很可惡,侵犯了她的原則;後腳又覺得男友情有可原,結婚也需要更好的物質條件。
說一出是一出。
但你始終感受不到,女主做的這些決定,是出自她的自我和慾望。
包括她的愛情。
麥承歡熱衷於當男友的媽,把過度付出理解爲愛情就是不該計較得失。
Sir不是要討伐戀愛腦。
問題是——
觀衆從頭到尾就沒看出來,這位被編劇刻畫成一無是處的媽寶男,到底又有哪些閃光點,值得她如此戀愛腦?
就像網友說的,一拍女性成長,總是離不開標配四件套:
原生家庭不好媽,沒有擔當弱勢男,刁難算計惡婆婆,職場作祟心機女……
除了這些抓馬的設定。
編劇好像就再也想不出來,一個三十歲的女人,在事業與婚姻之間,在爲家庭付出和自我實現之間,會如何顧此失彼,搖擺不定。
一旦遇到困難,首要的不是呈現奮鬥的過程。
而是天降金手指。
麥承歡是普通女孩。
但結果,人家還有一張王牌:繼祖母。
咱也搞不懂,爲什麼年近八旬的老太太,會在上海市中心擁有一整棟百年老店,資產好幾個小目標,整天沒事幹了,就獨寵麥承歡一個。
更加搞不懂,爲什麼老太太的親孫子,剛好又是許凱演的男主,對麥承歡有意的前上司。
一個是她的親孫子,一個是她最看好的女孩,當然要撮合在一起啦。
所以從一開始麥承歡就贏定了——
因爲這門親事,內定了。
反正,按照內娛對獨立女性的設定:人品完美,事業巔峰,婚姻美滿。
那麼接下來的劇情,一定是女主丟了工作,但會在老太太的酒店幫忙。
男主一定會和女主日久生情,兩個人會在和現實隔絕的職場戲中,把酒店搞得蒸蒸日上,最後走進婚姻,迎接三胎生活……
同樣失真的,還有女主的閨蜜。
作爲乖乖女麥承歡的鏡像——
主打一個自我放飛爽文人設。
先前,有了孩子,不得不向現實妥協,步入了沒太多愛情的婚姻。
三年後離異,還獨自帶娃,本來就是可以描寫女性困境的。
像過去《我的前半生》,雖然後半部分也瑪麗蘇,但至少讓你看見離異女性的痛苦:消費降級、不被同事待見,顧得了自我實現,又忽視了孩子的成長……寫出了單身女人光鮮下的不堪。
那麼《承歡記》,則是直接一鍵升級。
剛離婚,想要重返職場,咋辦?
簡單。
憑一筆數目驚人的贍養費,隨便就能租到上海市中心的小洋樓,然後開私人定製高級珠寶店。
帶着娃,但還渴望愛情,咋辦?
更簡單。
安排一個細皮嫩肉、純情無敵的奶狗。
剛好,還就是從小暗戀你的僞骨科乾弟弟。
內娛拍女性成長,仍然在用偶像劇邏輯——
只不過以前是騙你,公主只要夠甜夠純潔,就會有王子來愛。
今天,則更爽、更粗暴、更速成。
你生下來就是女王的命。
Sir不是說這種爽文女主不能有。
還記得《愛情神話》裡的格洛莉亞吧,“有錢有閒,老公失蹤”。
但這個角色很可愛,不讓人質疑其真實性的原因是什麼?
電影裡三個女性,是三個不同的位面——
格洛瑞亞主打美豔,李小姐主打事業,蓓蓓主打傳統家庭。
電影的可愛是,將這三種位面並置在一起,沒有比較級,不同類型的女人都可以是獨立女性。
而且這三個人,都體現着人生的陰晴圓缺。
風情的美豔嬌妻,沒本事、沒商業頭腦;
業務能力強的,生活不夠光鮮,和母親擠在老破小裡;
而傳統的家庭婦女呢,偏偏又婚姻破裂。
人哪有完美,人生哪有開掛的順遂。
在不完美、不如意中,依然百折不撓的,纔是獨立的人格。
而不是有了錢,有了貴人,有了無敵的運氣,這下終於可以獨立了。
我們抱怨着國產編輯總是給主角開金手指。
而歸根結底還是——
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獨立,究竟怎樣才能通向成功。
因爲現實讓我們看到的是。
在階層固化、二代壟斷的環境裡,獨立的奮鬥,要麼與成功無緣。
要麼這成功裡,不會太乾淨。
就不要說《狂飆》去年引發的熱潮,很多人也想效仿強哥“賣魚”。
就說亦舒小說裡,有多少真實的東西,今天還能擺上檯面?
那些“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至少要很多很多的錢”,永遠精緻、獨立、瀟灑,也決絕通往精緻利己的都市女郎,註定難以成爲國產劇裡的女主角。
不管是《承歡記》,還是過去的《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喜寶》。
它們都只是借用了亦舒筆下的人設。
卻從沒爲這些有慾望、有野心的女人,填充令人信服、引人共鳴的血肉。
它們只想迎合最爽的“正確”。
先把女主角拍成白蓮花。
而阻礙女性自我實現的,一定都是出軌的渣男、搶老公的小三、控制慾的婆婆、吸血的原生家庭……
國產劇給女性角色造神的背後,其實藏着最頑固的懶——
我不願接近你,觀察你,瞭解你。
於是,只好把最廉價的安眠藥,一股腦地塞給你。
很多人都說,拍女性成長,最重要要有“女性視角”。
Sir覺得,所謂女性視角,只是一種敘事策略。
女性主義的作品,或者關照女性的作品,也不是說女人拍的、拍了女人的故事。
借用《使女的故事》作者,給“女性主義作品”下的定義——
而同樣拍女性題材。
臺劇的思路,恰恰跟內娛相反——
當內娛熱衷於迎合正確,討伐。
人渣
而臺劇要做的卻是拋開正確,只去關心一個有趣、複雜、成熟的人,比宇宙還難懂的內心,比貔貅還過分的慾望。
就像《承歡記》裡的難搞婆婆,媽寶老公。
《不夠善良的我們》也有。
Rebecca的哥哥坐過牢,何媽媽極力要求她搬走。一貫孝順的何瑞之,三十多年來第一次用冷戰對母親發出警告。
“惡婆婆”傷透了心。
但在一次對話中。
觀衆理解了她的惡,她的控制,她對兒子過分的依戀。
其實源於她作爲寡婦的脆弱。
何瑞之跟母親冷戰,是不是說明——
他有足夠的勇氣,選擇真正想要的伴侶,不再受母親的控制?
錯了。
當Rebecca和他分手,何瑞之沒有挽留。
他向現實妥協了。
選擇了自己不太愛,母親很滿意的簡慶芬。
後來的婚姻,他把自己訓練成一百分老公。
丈母孃腦退化,他讓老婆把她接過來住;老婆抱怨鍋子太髒不好刷,他欣然接過,太好了,我最喜歡刷鍋子了。
但老婆生日那天,他買了“她”最喜歡的蛋糕。
這個她,不是簡慶芬,而是同一天生日的前任Rebecca。
那麼,《不夠善良的我們》是要爲作爲主婦的簡慶芬說話,說她被婚姻生活摧殘嗎?
也不是。
相反,這部劇要戳破每個人體面下的狼狽,深情背後的自私。
簡慶芬對老公說,不會辭職照顧媽媽,因爲她需要一份工作證明自己。
好獨立,好瀟灑?
下一秒就打臉——
簡慶芬做的是保險,這個月業績不行。
她立刻找哥哥簽單。
爲什麼《不夠善良》只是講中年危機。
又慢,又瑣碎,還有做作的獨白,卻能讓觀衆激情五星。
因爲它不想過分吹捧女性獨立的價值,更不想把女性變成受害者或勝利者。
只想還原出我等俗人最原本的樣子,和不會對任何人網開一面,充滿黑色幽默的生活。
但這樣的劇,坦白說,如果內娛一不小心拍了。
Sir也不敢想象,會遭到怎樣的討伐——
男主結婚十幾年還愛前任。
……渣?
女主言行不一,既要又要。
……茶?
相反《承歡記》人物失真,劇情土味,觀衆就是受落。
哪怕這部劇的內核,偏離亦舒真正要表達的獨立意識。
哪怕麥承歡的設定,潔白無瑕到失真,甚至毫無人味。
它依然收視破2,播放過億。
其實臺劇拍女性題材,並沒有只關注女性,它們只是用更人性的細節,還原真實世界的慘烈。
於是。
我們能看到四十歲回老家買鬼屋,才決定要生孩子,把生活往死裡作的俗女陳嘉玲。
也會同情《她和她的她》裡,因爲生不出孩子,被傳統價值洗腦,默默縱容老公性侵女學生,可恨可憐的師母。
更會被《想見你》裡代表着平凡大多數陰暗面的陳韻如,刺中內心柔軟的部分。
不管是主角,配角,還是反派。
她們總能讓你精準代入,也總能拓寬你對人性的理解。
而內娛這些標榜着獨立、進步、正能量的女性成長劇。
卻還停留在最粗製濫造的階段——
只關心怎樣的議題容易爆,怎樣的劇情纔夠解氣。
或許。
差異在於,市場的包容度。
但更本質的或許是——我們有多大的意願面對真實的人生。
在一個地方。
人們能夠安靜下來體味生活,關注普通人,理解種種的無奈和苦衷。
而當Sir在批評某些作品時,總是不乏這樣的聲音:
生活已經夠累了,在電視劇裡還要面對真實嗎?
平日裡受氣,看一看爽劇怎麼了?
甚至在豆瓣已經飆到9.0的《不夠善良》裡,不少一星短評也在審判着劇的“不夠完美”——
好像誰要是打碎他們心裡完美的泡泡,誰就是敵人。
Sir理解這種心態,也不願過多苛責。
如果我們在現實中已經耗光了心力,自然也無法再多去反思現實,去換位思考,去觸達更深層的意義。
只需要的是最即時的滿足,最開掛的爽文。
一批投其所好的作品也就應運而生……
於是,我們築起一道精緻的圍牆,隔絕外面的世界。
誰欺騙了誰。
誰選擇了誰。
早就難以分辨。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老闆娘沒有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