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臉書教導民衆 正確分辨「魷魚」
央行臉書細說「魷魚幣」的騙人手法,提醒民衆要睜大眼睛當心被騙。(資料來源/央行)
「魷魚與花枝、透抽、小卷及烏賊傻傻分不清?」,央行臉書4日跟上全球「魷魚熱」,細說近日從市場吸走340萬美元的「魷魚幣」(SQUID)詐騙手法。
央行小編說,說到魷魚與花枝,真的不太清楚如何正確分辨,但「魷魚幣」是密碼資產,充滿投機、詐騙手法,選到這樣的「魷魚」真是欲哭無淚,民衆可得睜大眼睛當心被騙!
此則貼文讓臉友有感,有人回覆說,「傻傻分不清楚就會被套牢惹」;有懂得央行哽的臉友開玩笑說,「比較喜歡能吃的烤大魷魚」,表示不要隨便跳進虛擬世界,掌握實體世界比較安心。
央行表示,自2013年12月起,即持續提醒投資人,即使密碼資產被宣稱是密碼通貨(cryptocurrency),但充其量只是商品,並非貨幣,系屬高度投機之數位虛擬商品,務請注意相關風險。尤其是,利用首次代幣發行(ICO),乃至於新興的首次去中心化交易所發行(Initial DEX Offering IDO)募集資金,有極高比例是造假或欺瞞的情形,國內外相關詐騙事件也層出不窮,投資人務請小心,避免受騙。
央行認爲,比特幣等虛擬通貨試圖挑戰、並改變貨幣型態,但發展未如預期,主要是因價格波動劇烈、投機、炒作等問題,迄今已被國際組織界定爲風險性的虛擬資產或商品,而非貨幣,如如FATF與IMF界定爲虛擬資產(virtual assets)、ECB界定爲加密資產(crypto-assets)。
此外,央行認爲比特幣用於支付的應用場景統計,全球近90%交易量是作爲交易平臺的投機或投資工具,「支付商家僅約1%,規模相對小很多,不成比例」。
虛擬通貨有七成的交易是來自穩定幣USDT,央行指出,USDT亦多爲投機交易的操作工具,而非用於日常支付,主要是因USDT價格並不穩定,其發行公司Tether財務狀況不透明,且未受監管,常被市場質疑其美元擔保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