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自小被嚴格要求,他從課本《龍文鞭影》中,知道母親的深意
今天的中國人,早已經打破了"不得諾獎的詛咒",但要說最早獲得諾獎的中國人,那就不得不提楊振寧,他不僅同美籍華人李政道合作獲得諾獎,而且還在退休後,毅然回國執教,助力國家科研,並在九十餘歲高齡時恢復中國國籍。由此可見,楊振寧先生不僅是一位科技人才,更是一位赤誠愛國的華人。是何種的家庭教育造就了這樣的人才呢?接下來讓我爲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23年秋天,在合肥的古碼頭渡口旁,一位風度翩翩,長袍馬褂的男子和他的家庭分別,離別前夕,一家三口人在房前拍了"全家福",照片上的孩子不滿一歲,正睜着眼睛觀察這個新奇的世界,這照片成爲了楊振寧第一張照片,而那位男子便是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此時的楊武之,正是被這時代的潮流推向了國外,開始在芝加哥大學數學專業的求學生涯。還是幼兒的楊振寧自然不知離別的痛苦,但看到碼頭上雙親愁苦的神情,他也躲在媽媽的懷中,嗚嗚地哭了幾聲,母親一邊安慰着小小的楊振寧,一邊與自己的丈夫揮手作別。丈夫走了,教育楊振寧的重擔,就都落在了母親的肩上。楊母羅孟華暗暗發誓:我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國家人才,讓丈夫也以他爲榮。
雖然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但從這之後的五年中,照顧小楊振寧,維繫家庭開支,幾乎都是靠母親獨自一人的辛勞。楊振寧三歲的時候,就開始接受教育:做人三立,立德、立功、立言,這種教育雖然看起來有些過早,但卻能給小孩子留下最爲深刻的印象,給楊振寧的人生之樂,譜了一節美妙的序曲。
楊振寧是一個天生的"左撇子",按照中國的傳統思想,'左'並不吉利,並且在羅孟華看來,爲人者,執筆,執筷,須用右手,這關係到禮儀。於是,到了楊振寧四歲的時候,羅孟華開始教他寫字,並藉此機會,下死命令:吃飯與寫字的時候必須用右手,在無數次被母親呵斥後,小楊振寧終於養成了在吃飯與書寫時用右手的習慣,而在日常生活中則繼續使用左手。在幾十年後的美國,一項科研報告指出:左手鍛鍊右腦,右手鍛鍊左腦。因此,母親在楊振寧的兒童時代時,就無意間地鍛鍊了他的左右腦一起開發的能力。
楊振寧五歲的這一年,他已經可以熟練地寫出三千多個漢字了,由於楊家是一個大家庭,於是便請了一位私塾先生,以便於大家庭裡的小孩子都可以一起上課。第二天,楊母親自把楊振寧叫到面前,鄭重其事地給了他一本書,並告訴他:這是你人生中的第一本書,你一定要好好閱讀,將來必將受益無窮。這本書叫做《龍文鞭影》,是一本在當時很著名的兒童讀物,內容四字一句,讀之琅琅上口,內容又都是偉人典故,皆爲時代楷模。
楊在這本書中,他知道了偉人們的童年是怎麼度過的,並努力向他們看齊,因此,在小楊振寧的心中早早地紮下了做一番事業的壯志。可是,他卻一直不明白這本書爲何叫做"龍文鞭影",這名字實在有些奇怪。一直到很多年後,楊振寧已經學業有成,一天,他忽然想到:"龍文"乃是古代千里馬的名稱,而傳說此種馬一見鞭子就會飛馳。原來,母親給他買這本書,就是希望這本書可以像"鞭影"一樣,鞭策他好好學習,助其成才。
正是有母親如此用心良苦的兒時教育,再加上楊振寧的刻苦努力,在一九五七年,他與夥伴李政道一起,總結髮現了"宇稱不守恆定律",這一定律的發現,填補了當時理論物理學的理論空白,並且闡釋了被"奉爲圭臬"的質量守恆定律同樣具有侷限性的真理。也正是因爲這個震撼物理界的發現,楊振寧同李政道兩位華人,站在了"諾貝爾物理學"的領獎臺上,爲所有的中國人爭了一口氣,正是母親的幫助,楊振寧才完成了"爲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歷史使命。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