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需尋找醫患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試點已從城市擴展到省區。

來自國家醫保局的信息,繼2021年在五個城市試點的基礎上,內蒙古、浙江、四川三省區又將開始全面開展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除了財政投入外,公立醫院收入主要靠藥品差價、醫用耗材差價和醫療服務費用,其中藥品和醫用耗材差價佔大頭。近年來,隨着藥品耗材零差率銷售、集中帶量採購等措施落地見效,公立醫院對醫療服務收入的依賴程度逐年加深。

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之所以是塊“硬骨頭”,一是因爲其太過繁雜。去年9月,國家衛健委等部門聯合發佈的《全國醫療服務項目技術規範(2023年版)》,就共有11487項醫療服務;二是因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直接面對廣大患者,他們對價格變動的敏感性很強。

並且今後醫療服務收入佔醫療機構收入的比重還會上升,因此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是大方向。醫療服務收入佔比到40%已是很少的案例,有專家認爲比較合理的佔比應是50%~80%。

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首先要明確方向,尤其是不能過多增加患者的負擔。

2021年國家醫保局等聯合印發的《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方案》明確:統籌兼顧醫療事業發展需要和各方承受能力,調控醫療服務價格總體水平。這次改革試點也明確調價的總量總盤子要控制住,不會有調價總量的大幅上升。

從過去五個市的試點情況看,已實施兩輪調價,分別涉及1398項和5076項醫療服務價格,一批價格處於低位、技術勞務價值高的項目價格上調,一些設備物耗佔比爲主、費用影響大的檢查檢驗類項目,價格有所下降。

已有地方暴露出在醫療服務價格調價中出現明降暗升的現象。

其次是在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上要積極尋求醫患之間的最大公約數,要充分尊重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

患者希望以更爲低廉的價格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醫務人員則希望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在服務價格上得到充分體現,進而體現在自己的勞動所得中。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難點就在於,如何在醫務人員的漲價訴求,與患者、醫保基金的可承受力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劉連新去年在其提案中表示:優化醫療服務價格將有利於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有利於引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更加重視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

患者更希望看到診療效果。這也是許多患者排很長時間的隊找權威專家門診,找“一把刀”手術的原因所在。從這一點上說,醫患之間在醫療價格改革方面是可以找到最大公約數的,只是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合。

其三是醫療服務價格改革需要醫保支付、醫保報銷等配套保障措施緊緊跟上。

上述《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方案》要求,要深化按病種、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爲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要探索對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實行醫保總額付費,加強監督,在考覈基礎上結餘留用、合理超支分擔。

試點城市也是通過採取調整總額控制和配套醫保報銷政策等方面措施,減少改革過程中對羣衆就醫總體負擔的影響。相信這在今後三省區的試點中會得到進一步實踐和完善,國家也會陸續出臺相關具體支持措施。

總之,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時間緊、任務重、情況複雜,通過改革,既不大幅度增加患者就醫的整體負擔,又能充分體現醫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價值,保證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是改革的大方向,同時配套措施也要緊緊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