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沒有終點的旅行 臺灣語言學習Long Stay
在臺灣除了透過課堂,團隊活動、出外旅遊等都是增進中文能力的好方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圖/文.臺灣光華雜誌】
瑞典籍的Lukas來臺灣學華語沒多久時,來到手搖飲料店,想買一杯奶茶喝,排隊時不斷用中文默唸:「一杯珍珠奶茶,謝謝。」沒多久後輪到他,完整無誤地說出練習許久的中文後,正以爲順利完成點餐,迎接他的是店員笑着說:「甜度?冰塊?」讓Lukas一時張口結舌,爲之語塞。
學中文的外國人被臺灣獨有用詞嚇到的故事還不只這一樁,「『加熱』、『我要拿包裹』這些都是我來臺灣後才學會的,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想說那是什麼。」家鄉在南韓的金艾芸,和我們說起她剛來臺灣時,因中文不熟練所遇到的困難。
金艾芸(左)和張露思(右)在語言中心除了學中文,也學習古箏。 (林旻萱攝)
在臺灣沉浸式學華語
大學時期她因爲喜歡偶像明星和偶像劇,曾在大學裡上過中文課。「但我們那時候學的文法和單字,在生活上比較難使用到。」金艾芸說。
所以當初來臺展開新生活時,便發現溝通上的影響,尤其現職爲主婦的她,在超市買菜時,遇到不會說的中文單字,只能靠英文和肢體語言輔助,因此讓一些不通曉英文的店員們雖然想幫忙,又不知該從何幫起,「但我發現會說華語之後,她們現在都會主動來幫我。」金艾芸說。產生如此明顯變化,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練習,在語言中心的所學也爲她打下良好基礎。
翻開她就讀的學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使用的當代中文系列教材,可以看到臺灣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單字和句式,以及針對非母語人士在臺灣可能面臨的情境所設計的對話,例如,初來乍到臺灣時,在機場馬上可以使用的接機問候語;在夜市想吃什麼時,萬用的「我想要一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學務組組長方淑華表示,掌握基礎對話能力後,老師也會鼓勵學生前往可以實際運用的場合,例如:夜市、市場等,因爲透過這樣的練習,纔有機會讓學生直接應付「臺式」狀況題。
線上課程雖已是學習常態之一,但「沉浸式學習」仍是多數外國學生學習語言的首選。
臺灣華語教育資源中心統計,近年來臺就讀華語文中心的外國學生人數逐年升高,雖因疫情影響曾短暫下滑,趨緩後又迅速回升至一年30,000多人,另外,除了專業華語和考照課程,也出現選擇文化體驗及校外參訪等非典型方式來學習華語的趨勢。
經過反覆練習,如今書寫正體字對張露思來說已非難事。 (林旻萱攝)
靠着旅遊讓華語更進步
「因爲泰國很多人推薦來這裡唸書、旅遊,所以我來臺灣。」來自泰國、目標在臺灣的研究所進修物理治療的張露思,因爲發現無法輕鬆開口說華語,所以先到語言中心學習。
「一個月我就發現改變很多。」她說,比起在泰國一年半的課程,在臺灣短時間內就讓她明顯感受到華語能力的進步。
除了課程的幫助,課餘時間前往臺灣各地旅遊,也讓張露思的華語更加流利。
說起曾到過的地方,她如數家珍,更表示學會中文對旅行很有幫助,「因爲我喜歡去一些推薦文沒有介紹過的地方,所以學會中文後,讓我更能走進巷弄裡,看見其他泰國人沒看見的東西,甚至在和臺灣人聊天的過程中,認識更多不知道的人事物。」
即使已經去過這麼多城市、景點,但張露思的臺灣旅行計劃還沒結束,她透露,之後還想學騎摩托車,去更多之前靠着火車旅行時,沒有到達的地方。
Lukas的YouTube頻道《外國人介紹臺灣》以愛心外框的臺灣國旗作爲logo。 (林旻萱攝)
隨波逐流的語言long stay
至於被飲料店繁多選項「震撼教育」的Lukas,學中文則讓他從而成爲一位介紹臺灣的YouTuber。
2018年,他以本名「Lukas Engström」開設YouTube頻道,以外國人視角,詳細介紹若想拜訪象山、三貂嶺、平溪等景點,該如何使用大衆交通工具前往,以及遊玩路徑等。這系列的影片因爲提供旅客實際會碰上的問題解方,而受許多人喜愛。
但Lukas透露,拍攝這些影片的原始目的,是在離開臺灣前留念用的,而且他起初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很喜歡臺灣。
十多年前,Lukas以交換學生身分來到臺灣,因爲大學老師一句「不用花時間學說中文」,而沒有太認真學習華語,學期結束後就返回瑞典,隔一年重返臺灣、赴師大國語教學中心學華語,也單純因爲當時交了一個臺灣女友。
回憶當時選課、去哪玩或學中文的原因,Lukas表示,「基本上就是跟着朋友,他們推薦什麼我就做什麼。」連原定一年學華語的旅程,也因爲其他原因不斷延長再延長。不過,無形中不僅讓他累積出一口流利臺灣腔中文,也隨着朋友們的腳步,體驗這塊土地上的各種人文風土。
結束兩年半的國語教學中心課程後,Lukas開始平日兼差工作,閒時在家裡打電動的規律生活,他笑說:「我那時候覺得臺灣超無聊。」
直到五年前的某一天,Lukas下定決心要回瑞典時,買了一臺GoPro,希望可以把他在臺灣最喜歡的地方透過影片記錄下來,同時也提供給在師大龍舟隊認識的朋友參考,「因爲我留在臺灣五年多,比起一般外國人來說久很多,大家都會要我推薦哪裡好玩,或有什麼好吃。」帶着相機,他重遊五年間他與朋友們曾去過的地方,也才逐漸意識到,自己原來這麼喜歡臺灣。
而讓他決定留在臺灣的臨門一腳,是透過朋友得知「外國人介紹臺灣」系列中的「茶壺山」影片,上架兩週便累積了兩萬多點閱率,讓Lukas嚇一跳,但使他更驚訝的,是底下臺灣人的留言,他說:「很多人留言『原來上面風景這麼美!』,我就想說:『你怎麼會沒去過?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耶。』」自此,他決定成爲一位介紹臺灣的YouTuber,long stay之旅也無限展延。
師大夜市高掛起的萬國旗,與街道上熙攘的多元面孔,相互輝映。(林旻萱攝) (林旻萱攝)
盡情享受每一天的夏令營
「外國人介紹臺灣系列」中,Lukas透過鏡頭,以英文口說,搭配中文字幕,帶觀衆飽覽臺灣各地美景,兩年內足跡遍佈全臺各地;近期影片,則開始向外國人介紹來臺前的準備、必知文化差異等,以及透過與在臺外國人對談,介紹更多不同面向的臺灣。
另外,他也與歐盟在臺協會合作,邀請歐盟各會員國駐臺辦事處的處長們介紹他們母國文化、風土,更分享他們對臺灣的印象,讓許多臺灣觀衆在更加認識歐盟各國的同時,也能聽到外國人對臺灣最真實、直接的評價。
若想聽聽Lukas流利的中文,則可以收看他分享在臺點滴的系列影片。語句順暢,連口音都很「臺」,讓我們不禁想問究竟要學多久時間,才能把中文說到他這個程度?他表示,大部分人以爲會需要五年才能真正使用中文,「但其實在臺灣學中文的話,一年差不多就夠了;一年到兩年,生活會遇到的多數狀況也都能應對。」
他更指出,這點和他過去在瑞典的學習經驗相差甚遠。高中時期他因爲加分需求,曾上過兩年的德文、西語課,但當時課本是根據瑞典當地來設計內容,使他很難將課堂所學實際運用於生活中;但在臺灣的語言中心學到的單字、對話,不僅能真正用於日常中,還能幫助外國人體驗真正的臺灣,「臺灣不是隻有臺北,也不是隻有捷運線上的那些景點」,尤其在他考過機車駕照後,去到更多不爲多數人所知的地點。
不過,即使已經把中文說得很清楚,還是會有一些臺灣人誤以爲他們不會說中文,而發生一些「貼心」小故事。他分享,部分超商店員會認爲外國人都愛喝美式咖啡,所以只要看到西方臉孔就會自動遞上美式,即便他說了很清楚的「我想要一杯冰拿鐵」,都還是會收到熱美式,這樣的小故事是他十多年來在臺灣生活裡時常發生的,也是他和朋友們在臺灣的「小困擾」,「臺灣人真的很友善,也很熱心,但有時候真的想太多了。」說到這,Lukas不禁莞爾。
也因爲臺灣人這樣的「好客」,他表示自己從不稱呼臺灣爲「家」,「感覺自己是在一個13年的夏令營,在這裡的每一天都是很放鬆的,所以纔會想一直待在這。」他說。
至於什麼時候回瑞典,Lukas沒有確定的答案,並說:「我把每一年都當作最後一年在過,抱着『如果今年是我在臺灣的最後一年,我會做什麼呢?』的心態,盡全力享受臺灣。」臺灣long stay,未完待續。
旅居臺灣學習華語,對外國人來說,獲得的不只有習得外語,還有一把認識臺灣真實樣貌的鑰匙。 (林格立攝,劉俊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