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特別的生日慶典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王玉倩 秦 萌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9月27日 第 09 版)

9月19日,一場特別的生日慶典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舉行。10年前,一個與衆不同的生命——全球首例經MALBAC基因組擴增高通量測序進行單基因遺傳病篩查的試管嬰兒在這裡誕生。她的到來,不僅爲一個小家庭帶去了幸福與喜悅,也爲世界生殖醫學發展史矗立起新的里程碑,更標誌着我國輔助生殖技術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故事要從2010年底說起。

2010年12月,著名生物物理化學家、時任哈佛大學講席教授的謝曉亮在母校北京大學的支持下,聯合北京大學蘇曉東、黃岩誼兩位教授創建“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後更名爲“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簡稱BIOPIC)。此後,出任中心主任的謝曉亮開始頻繁往返於北大與哈佛之間,將全球最尖端的科技理念與經驗帶回中國。

在劍橋大學做博士後時,湯富酬首創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他成爲中心第一位從海外引進的青年人才。

當時謝曉亮的研究團隊在哈佛開展基因組學的前沿研究。他與組裡的博士後宗誠航和博士生陸思嘉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單細胞基因擴增技術——MALBAC,即多重退火環狀循環擴增法。這種技術巧妙地利用了準線性擴增原理,只需要一個單細胞就能完成高精度、高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生殖醫學專家。多年來,她一直從事婦產科及生殖健康相關的臨牀與基礎研究。有了湯富酬和喬傑團隊的加入,謝曉亮團隊發明的MALBAC技術從實驗室快速走向臨牀。2013年底,三人的合作成果在《細胞》雜誌上發表,第一次顯示了MALBAC技術在試管嬰兒臨牀應用的可能性。

2013年初,一封來自北京的求助信引起了謝曉亮的注意。來信人患有遺傳性多發性外生性骨疣(HME),從小由於軟骨瘤增生,每隔三五年就要做一次切除手術,痛苦不堪。病因在於他的EST1基因通過父系遺傳存在一個單鹼基突變,這導致他的後代無論男孩女孩都有50%概率患同樣的疾病。與此同時,他的妻子當時已經36歲,雖然基因組正常,但卵細胞染色體拷貝數異變的機率較高。

爲了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夫妻倆查閱了無數資料,在國內外遍訪名醫,即便四處碰壁卻仍不放棄希望。MALBAC技術問世後,他們聞訊趕來,希望這項先進的胚胎基因診斷技術能幫助他們圓夢。

這對夫婦成爲臨牀試驗1號病例家庭。謝曉亮、湯富酬、喬傑等帶領團隊合作將新一代測序儀和精準單細胞基因組擴增技術應用於試管嬰兒植入前胚胎篩查,開發出能夠同時進行致病基因位點檢測、非整倍性檢測以及連鎖分析的“三重診斷”MARSALA技術。

2014年9月19日,世界首例經MALBAC基因組擴增高通量測序進行單基因遺傳病篩查的試管嬰兒順利誕生。

MALBAC-Baby的出生,標誌着北醫三院生殖醫學科PGT-M從“零”到“一”的突破。MALBAC-Baby所採用的MARSALA技術,通過一次建庫測序,即可完成位點檢測、非整倍體篩查和連鎖分析三重診斷,高效且精準。

迄今爲止,MARSALA技術作爲產學研醫結合的典範,已推廣到全球110餘家單位,阻斷了1200多種致病基因的代際傳遞,累計檢測超過1.2萬個家庭,幫助約6000個有遺傳病的家庭實現了生育健康寶寶的願望。

在生日會上,當年共創奇蹟的科研團隊和醫護人員跟小壽星和她的父母一起回顧了那段非凡的歷程,給孩子送上了最誠摯美好的祝福。

“在這碩果累累的季節裡,我們慶祝的不僅是一個孩子的茁壯成長,更是醫學智慧與人類情感交織共融的美好篇章。”喬傑說,“感謝孩子父母的堅持與努力,你們的理解與信任,勇氣和擔當,加速了我們邁向臨牀成功應用的腳步,也由此促進了技術推廣和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看到孩子健康成長,謝曉亮深感欣慰。“‘MALBAC-Baby’已成爲精準醫學的成功範例,”他說,“高通量DNA測序技術的革命爲生物醫學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我慶幸自己趕上了這場技術革命,第一次嘗試將單細胞擴增技術應用於生殖醫學臨牀,就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果。”正是受此鼓舞,2018年,謝曉亮全職回到北大任教。

MALBAC-Baby的父母在發言中難掩內心的激動與感激之情:“感謝謝曉亮老師團隊研發的先進技術,感謝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醫生與科研團隊。是你們用精湛的醫術和無私的愛心,爲我們打開了通往幸福之門。我們將永遠銘記這份恩情,並將這份愛與希望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受益於醫學科技的飛速發展。”

十年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科團隊不僅成功應用了MARSALA技術,爲單基因病胚胎着牀前遺傳學檢測樹立了新的標杆,還不斷拓展創新,開發了多項個性化精準診斷技術,爲更多遺傳性疾病高風險家庭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