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蟲克蟲 草蛉量化生產做環保
草蛉成長不同階段樣態。(遊升俯攝)
運用「生物防治」方式去除害蟲,不用灑農藥,但過去常用於番茄、胡瓜、草莓、茄子等作物的天敵昆蟲「草蛉」,多經由人工飼養,飼養不易,「農民都要不到」,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研發臺灣首見的天敵昆蟲智慧化生產體系,透過物聯網監測,大幅節省人力,讓草蛉產量提升到每個月、單一儲存桶就有6百萬只,預估可帶來1000萬產值。
使用化學農藥容易造成環境污染,近年國際潮流多尋求生物防治方法,透過「天敵昆蟲」寄生、捕拾作物害蟲,達到保護作物的目的。2018臺灣生物科技大展19日起一連展出四天,其中由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與臺灣大學合作研發的「草蛉智慧化飼育系統」
國際上經常運用的天敵昆蟲草蛉,是蚜蟲、葉蟎、介殼蟲等害蟲的剋星,常運用於番茄、胡瓜、草莓、茄子等作物。
目前主要由人工飼養,無論是收卵、取繭、餵食都要有人力介入,「草蛉智慧化飼育系統」將過去仰賴人力的飼育程序全部自動化,將草蛉從卵到繭、到成蟲的生長過程,變成一套生產流水線;透過影像監測判斷、把關,搭配物聯網,飼主只要從手機上就可知道草蛉成長狀況。
生物防治是農業新趨勢,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呂秀英表示,人工飼養成本高,產量卻不高,每個月僅得64萬顆蟲卵,目前供應不夠,「農民都要不到」;但飼育系統單一的儲存箱,每個月就能產出6百萬顆蟲卵,大大提升飼育效率。
600萬顆的蟲卵可守護約40公頃面積的農地,目前農民多以在田間投放草蛉「卵片」的方式,進行生物防治,每片卵片售價約200至300元,未來量產,預估可創造1000萬元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