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懲治造謠引流行爲
原標題:依法懲治造謠引流行爲
□ 姚倩
“男子初中學歷冒充富二代,同時交往20多名女性……”刷到這樣的視頻,你是否想點開一探究竟?殊不知,點開視頻就意味着“魚兒上鉤”,落入了發佈者設下的圈套。據媒體報道,不久前,河南省鄭州市警方偵破一起特大網絡水軍造謠引流案。經調查,這類造謠視頻真實目的是爲一款社交軟件推廣引流,背後是一條牽涉層級複雜的產業鏈。
從這起案件來看,這些犯罪團伙可謂拿捏用戶心理的“高手”,他們以移花接木的方式剪輯成各種內容低俗、突破倫理底線的視頻吸引用戶觀看,視頻中有意無意露出某款社交軟件App的名稱,從而誘導用戶下載使用。從腳本設計、素材拼湊,到賬號發佈、廣告植入,再到層層分包、獲利分成,
其將“買謠、造謠、傳謠”的網絡產業鏈完整呈現,組織之嚴密、手法之隱蔽,令人瞠目結舌。
這種建立在造謠基礎上的“內容營銷”模式,對於商家來說轉化率高、起效快,但註定是一條不歸路:不僅污染網絡內容生態,還觸及法律紅線。根據網絡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利用網絡編造、傳播虛假信息。今年10月,中央網信辦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清朗·同城版塊信息內容問題整治”專項行動,其中製造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爲同城違法活動引流、提供網絡水軍服務等突出問題正是整治重點。
如果造謠可以生利,且缺乏有效監管,謠言自然會反覆滋長。對於這類通過批量造謠進行營銷的模式,一方面需要相關部門依法嚴懲,另一方面需要監管部門加強預警提醒和普法宣傳,曝光更多典型案例,提高公衆對網絡信息的鑑別能力,避免成爲網絡謠言傳播的“助推者”。同時,平臺應加強內容審覈把關和技術精準識別,對問題賬號及作品進行源頭遏制,並建立更爲完善的投訴舉報機制,維護用戶合法權益。此外,這起案件也給從事推廣營銷的企業提了個醒,不要心存僥倖,這種自毀企業和品牌聲譽的行爲,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姚倩)
(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