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法學生的人生,能有多少種打開方式?
法學長久以來一直是熱門專業,許多學子懷揣着對法律的熱愛和對實現正義的渴望,投入到漫長而艱苦的法律學習中。
他們憧憬着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爲社會事業做出貢獻。然而,一旦步入職場,許多法學畢業生卻發現現實遠比他們想象的要複雜。
根據《人民日報》等平臺統計,法學專業幾乎連年爲紅牌專業
法律行業的就業市場日益飽和,許多法學畢業生髮現,儘管他們擁有紮實的法律知識和良好的專業技能,但好的工作機會仍然不可望不可即。
除了高競爭,他們還面臨着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等問題,這與他們最初的職業理想和生活期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現實與憧憬之間的落差,不可避免地讓一些人感到失望和挫敗。
不過,儘管法學領域的職業道路可能充滿挑戰,但它仍然具有無限可能。隨着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法律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這爲法學畢業生提供了新的機遇。此外,法學訓練不僅僅是關於成爲律師,它還培養了批判性思維、邏輯推理、有效溝通等寶貴技能。
法學是正義之學,法學生的未來可期,面對龐大的法科生畢業人數以及緊張的就業環境,如何撥雲見日,找到心之所屬,度過無悔一生,小北帶來了一本應時之作。
《法科生的明天》以法科生小D的第一視角,不僅爲我們廣泛介紹了外部市場的不同職業可能性,更難能可貴地提供了法律人自我探索內心需求的理念與工具。可謂彙集了諸多法律從業者和法律學者的誠心正念與實務體驗。
內所、外所、法院、檢察院、公安、仲裁、公證、國際組織、學術科研、TMT、金融創投、生命科學、電子商務、法律培訓、法律科技、投行諮詢……法科生的職業選擇蘊含着16+N種可能。
法科生需要一部真正的就業指南,來幫助他們尋求人生的更多機遇與可能。
1
法律職業可以去什麼“單位”?
家長們常常敦促孩子好好學習,希望他/她將來找個好“單位”。那麼,在求職時,“單位”究竟意味着什麼? 法律職業可以去什麼“單位”呢?
從廣義角度來講,“單位”如今可理解爲任職的僱主。對於法科生而言,常見的法律職業僱主有四類:律所、公共事業單位、公司法務合規部門、法律交叉領域的僱主。這四類僱主的熱門程度往往根據市場情況動態調整。
律師事務所
法科生對‘紅圈所’‘金圈所’‘魔圈所’‘白鞋所’等說法再熟悉不過了。事實上,在這些聚光燈下的概念之外,無論是中國律所,還是外國律所,都存在規模大小、創收高低、聲譽優劣之分,也都存在不少具有地域優勢的本地所,需要大家在求職過程中綜合多種因素予以研判。
律師業的結構分化是個複雜的現象,以領先內所與領先外所爲例進行橫向比較,可以供大家參考。
總體上,對於積極進取、勤奮踏實的年輕法律人而言,領先內所與領先外所都是可以開闊眼界和培養能力的難得平臺。
隨着內資律所的發展進入快車道,領先內所與外所給予職場新人的薪酬差距進一步縮小,外所向內所的人才流動(尤其是資深階段)亦愈發常見。若能在領先內所收穫較快的成長速度,則從這一維度而言,內所在中年級和高年級階段與外所的薪酬差距亦得以彌補。
在傳統的授薪律師路徑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在領先內所工作的年輕法律人會在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時將目光投向獨立執業這一選項,從而切換晉升合夥人的賽道,這在某種程度上與聚光燈外的內資律所發展路徑殊途同歸。
不過,與一線城市的律所生態不同,在二線及以下的城市,律師的專業分工並不那麼精細,工作強度通常不太高;客戶往往會更加註重律師個人的業務能力,而非律所品牌或團隊規模。
因此,對於有志於在律所長期發展的同學們來說,外所與內所、大所與小所的選擇各有優劣,最重要的是選擇契合自己的模式與方向,儘快錘鍊自己的執業技能,有能力爲客戶提供優質的專業服務,這樣才能早日抵達晉升路徑中的塔尖,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相統一。
公共事業單位
想必不少同學的家長都曾建議將來報考公務員。法科生關注的公檢法無疑屬於公共事業單位,但法科生的視野不應侷限於公檢法,還應涵蓋其他公務員單位、類公務員單位、高校及研究所、國際組織。
公檢法的平均薪資水平比同級的普通公務員稍高。在員額制下,入額的法官、檢察官的薪資水平又比同單位的同級同事稍高。與之相應的是更高的工作強度、更大的責任。
除公檢法外,監察系統、外交部、商務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及其地方分支機構等公務員單位也提供法律專業對口崗位。
總體而言,大多數公務員單位的工作強度低於律所,人員流動性不大,薪資漲幅不高但較爲穩定、福利較好。
近年來,也有不少同學選擇在公務員考試中報考事業單位,或者通過市場化招聘加入證券交易所。事業單位的薪資待遇與公務員單位相差不大,證券交易所的薪酬待遇則更加市場化。這類單位通常需要法律與財經等複合專業知識,與投行、律所相比能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此外,仲裁機構、公證機構也格外需要具備法律職業資質的人士。這兩類機構的管理通常比較扁平化,工作內容緊貼法律實務前沿,工作強度沒有律所那麼高。
有學術夢想的同學們也可以考慮進入高校及研究所,個人時間相對自由,但可能面臨較大的科研壓力,需要能靜下心坐冷板凳。
聯合國系統、世界銀行集團等國際組織對外語水平要求較高,國際公務員的薪資不及外所,但有機會在更高的平臺上爲公共事業貢獻來自中國的智慧與力量。
企業法務合規
不少律師在執業若干年後,基於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考慮,會選擇跳槽至企業法務合規部門。與律師屬於律所的創收人員不同,法務合規人員通常屬於企業的支持人員,主要職責是降低企業面臨的風險、規避損失。
儘管部分企業會將法務和合規歸爲一個部門,事實上,二者的定位略有不同。法務崗位往往會要求法律職業資格,可以將其理解爲公司內部的律師;合規崗位則面向法律、審計等多種專業人士,負責內部反腐敗、進出口管制合規、財稅合規、產品安全合規等。
律師傾向於從專業、保守的角度出具法律意見,而法務則更側重站在企業的立場上,結合商業目標、企業內部政策,確保法律解決方案不僅合法合規,且對於業務部門具有可操作性、經濟性,能夠爲企業創造效益。
優秀的法務不僅應精通法律,更應把所在行業特點與法律緊密結合;法務對所在企業和行業的深層瞭解使其成爲律師和業務團隊的橋樑。合規專員亦類似。法務合規崗位的薪酬水平多與企業效益、規模及其對法務合規的重視程度掛鉤,總體上略低於律所相同年資的人士。
目前,TMT(電信、媒體、科技)行業大廠、金融創投機構、創業公司都屬於法務合規崗位的熱門僱主。騰訊、阿里巴巴、華爲等各行各業的頭部企業吸引了大量中高年級的律師,法務合規部門規模龐大、業務細分程度不亞於律所。
部分行業企業的法務工作重點領域
此外,券商、基金等金融創投機構,以及前景好的創業公司(例如當前火熱的生命科學行業、電子商務行業)亦成爲新一代法律人的職業優選項。
法律交叉領域
除了上述三類常見法律職業,少數有想法的法律人還會選擇投身法律與其他行業交叉的領域。
例如,在法律與傳媒交叉領域,報社、雜誌期刊社和出版社都歡迎法律人的加盟,整體強度遠低於律所,薪資大致與公共事業單位持平;法律新媒體的媒體編輯、法律調研、平臺運營等崗位也與法律專業對口,薪資更加市場化。
在法律與科技交叉領域,法律數據庫、法律人工智能的相關企業比較適合具有好奇心、快速學習能力、熱愛創新的法科生。
在法律與商科交叉領域,投行、戰略諮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性較強,工作強度與領先律所相當,也能收穫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資待遇;近年興起的訴訟融投則打造了法律與商科相結合的新模式,值得大家保持關注。
在法律與人力交叉領域,法律培訓、法律獵頭、法律留學比較適合喜歡與人打交道、而非埋頭於案牘工作的法律人。
事實上,在與法律專業對口的職業之外,還有諸多的職業可以選擇,人生的精彩正在於它的豐富性。比如轉型創業做教育、服裝品牌設計、美食、花藝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法律職業選擇導圖
總之,新一代法科生的自主意識比以前覺醒得更早了,職業選擇和發展空間也比以前更大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遇和挑戰,有能力和有勇氣迎浪而上,才能成爲時代的弄潮兒。
2
擁抱人生的N種可能
現在,讓我們的視角從法律職業切換到人生旅途,反過來指導當下的選擇——你該如何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
哈佛大學曾有一門非常受歡迎的幸福課,授課老師爲以色列籍的泰勒·本-沙哈爾,通過他的著作,我們可以體會到積極心理學的魅力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
積極心理學
關注過程:幸福的生活靠日積月累而成,而非仰賴一次非凡的經歷。因此,應享受通往高價值目的的過程。
優化目的: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愛好選擇自身目的,而非一味地遵循他人的期望。
反覆嘗試:最大化幸福水平的方法是反覆嘗試,注重內在體驗的質量;通過反覆實驗,瞭解我們真正想做的事情。
轉換視角:將積極的體驗視爲收入,將消極的體驗視爲支出;當積極體驗超過消極體驗時,便收穫人生的富餘。
學會休息:嘗試減少生活中多餘的忙碌,給自己時間專注於回顧和發現有意義與令人愉悅的事情。
實現幸福既不是單純地滿足眼前的慾望,也不是特意無限延長滿足感。我們可以藉助積極心理學來尋找“幸福”的職業方向。
要尋找“幸福”的職業方向,首先要明白每個人對“幸福”的關注點和界定是不同的,適合的職業方向自然也不同。
因此,擇業的出發點是瞭解你自己。“知己”的常見方法,就是先通過相對成熟的模型和標準化的測試來了解或驗證自己的職業性格,再考慮個人特質與職業的匹配程度。比如MBTI測評、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
MBTI 測評結果分析
職業性格測試作爲標準化的模型,可以作爲認識自己的相對客觀的輔助。但知我探索的過程不可避免地需要與個人的經歷、背景、思考相結合,從而實現“個性化定製”。
自我解剖的工具箱
價值排序法:羅列自己最看重的一系列價值觀關鍵詞,再逐一刪除最不重要者,從而對價值觀進行排序,還原最真實的自己。
思維記錄法:對自己在工作中產生的積極心理和/或消極心理加以記錄,並進行復盤分析,從而加深對自己的瞭解。
密友對比法:不是將自己與密友進行比較,而是請密友幫忙解析自己的特質,挖掘自己在職業發展中的優劣勢,從而歸納出自己合適的行業或職業。
個人陳述法:閉上眼睛放鬆,嘗試回想並串聯自己從幼時至今的經歷,尋找生命中重要的時刻,回顧在每一個重要十字路口的選擇,嘗試解析這些時刻和選擇背後的驅動因素、體現的決策方式或喜好、個人優勢,嘗試拎出一條一以貫之的主線,挖掘自己區別於他人的特徵,以及自己曾在這個世界生活過的獨一無二的證明。
在邁入職場之前及之後的若干年裡,每個人都可能會思考這樣的問題:自己究竟想要一份怎樣的工作?此時,不妨藉助MPS方法來辨明方向。
MPS導航
意義(Meaning):哪些事情就算沒有任何報酬和回報,我也願意做?
快樂(Pleasure):過去當我感到快樂的時候,我都在做什麼?
擅長(Strength):有什麼事情是我感到輕鬆,但別人卻覺得困難的?
每個問題的答案儘量具體化,想到了答案就即時寫下,不去評判和糾結對錯。最後,在寫完所有的答案後,仔細觀察各答案,找出答案中的交集,這樣的工作就是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法律職業選擇導圖
總之,工作可以且應該成爲我們體驗積極情緒的地方,一個能讓你感到幸福的工作纔是你應當去追求和探索的。
活 動
你還記得你求職時候的故事嗎?
你在選擇專業時候出於什麼考量?
你身邊的法律人都從事什麼工作?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此書
法科生的明天:16+N種職業可能
作者:鄭丹妮 主編
本書是法律職業規劃啓蒙讀物,旨在爲即將或初步進入職場的年輕法律人及考慮專業志願的高中生提供全景式的法律擇業參考。
-End-
觀點資料來源:
《法科生的明天:16+N種職業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