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開始變強的跡象:祛魅

作者:Mr.K

來源: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

“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這是《馬斯克自傳》所透露的科技狂人的人生態度。現在,這種世界觀認知,被越來越多人認可,大家明白了這個世界根本沒有那麼多的完美和光環,更多的不過是趕鴨子上架式的即興,和一邊湊合一邊修修補補的不完美。

因此,越發清醒的人們,開始了“祛魅”思考,摘掉濾鏡,重新審視身邊的人和事。K哥認爲這是一個好現象,敢於祛魅,至少體現了大家的自省和自信,也恰恰是一個人開始變強的信號和標誌。

01

祛魅,是丟掉濾鏡,洞察本質

祛魅,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針對歷史、宗教、哲學領域所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爲,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不斷從非理性向理性演進,對“世界的祛魅”是世界從神聖化走向世俗化,從神秘主義走向理性主義的過程。

現在我們廣泛理解的“祛魅”, 實質上是指祛除心中因爲某種情緒而產生的濾鏡,讓一切事物迴歸到本來該有的真實樣貌。不管是馬斯克.韋伯經典意義上的祛魅,還是普羅大衆泛意上是祛魅,K哥認爲都是一種進步,因爲只有祛魅,才更有可能洞察本質。

K哥曾聽一位女性朋友聊過一個趣事。這位朋友去上某位年輕瑜伽教練的體驗課,課上女教練除了談專業技巧外,還大談清淡飲食、堅持自律的重要意義。

並現身說法,告訴大家自己身材之所以維持這麼好,就是因爲堅持多年的健康生活方式,聽得朋友心生敬意。但沒想到,當天晚上,我的這位朋友就在一家烤肉店看到了這位“自律”的瑜伽教練,彼時,她正大快朵頤,手裡還拿着碳酸飲料。

瑜伽教練的身材好也許是事實,但這是因爲她聲稱的“自律”,還是因爲她年輕身體的代謝優勢,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如果不假思索的認爲是前者,顯然是給女教練加上了buff 和光環。認爲教練身材好,就代表她說的一切都是對的,都是可信的。

無疑,這種想法是需要“祛魅”的。拿掉“濾鏡”的現實可能是,她的身材並一定是因爲她的自律,不同體質、不同作息方式的人,即使完全按她說的做,也不一定能擁有姣好的身材,這纔是真相和本質。

《沉思錄》裡說:“我們聽到的一切,只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而祛魅,無疑是看清事實和真相的關鍵一步。

02

對強者祛魅,你纔會變強大

K哥在某個飯局上,通過朋友認識一位非常出名的律師。該律師光頭銜就一大堆,又是法學院客座教授,又是上市公司顧問,還是一些電視臺的座上嘉賓。K哥向來對專業人士都很敬重,飯桌上聽律師大談他如果打贏官司,幫客戶挽回損失的“輝煌戰績”,更是覺得對方了不起。

席間和朋友私聊時,也表達了對這位大律師的敬佩之情,沒想到朋友卻壓低聲音對我說“兄弟,我要告訴你這位律師被人騙錢,在電話裡哭着求對方把錢還給他,你信嗎?”開始還以爲是朋友開玩笑,後來才知道朋友描述的場景,都是他親眼所見的事實。當K哥再次回到飯桌,觀察那位律師時,怎麼看都覺得不如剛纔有魅力了。

心理學上有一種“光環效應”,是指當一個人在某方面有過人之處時,別人往往會不自覺的放大其優點和長處,並有意無意的弱化或忽略其缺點和不足,從而形成對此人的認知偏差。

K哥在剛認識律師時,在他履歷、背景的加持下,K哥開始想當然地認爲這位大律師會在他的專業領域八面威風、無所不能。但當了解律師的另一面後,原來的“濾鏡形象”就自然而然受到衝擊,發生了改變。

在某些場合中,K哥也常常被稱爲K總、K老師,介紹我的履歷是技術專家、上市公司高管、暢銷書作家、自媒體大V等等。在某些和大家互動的過程中,我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讀者朋友們,爲K哥進行了“賦魅”,把K哥當成了成功者。

但事實上, K哥自己清楚,那些因爲項目難題大把掉頭髮的場景、好幾天憋不出一篇滿意文章的場景、對着鏡子磕磕絆絆演練論壇演講的場景,只是別人沒看到罷了,如果被看到,同樣讓人1秒“祛魅”。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光輪效應”,是說當一個人拿着手電筒照到別人身上時,他自己所處的環境就會變得更暗,會更讓人看不到。K哥想說的是,不論是對大律師、大V,還是對大企業家、大商人,這些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都要用正確的心態來對待,不要美化、神化、濾鏡化。

學習別人的優點、經驗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用平等的姿態,用批判的眼光,有選擇、有揚棄的對待。更重要的是,要把更多的信心、“燈光”留給自己,養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成長和進步,纔會慢慢形成屬於自己的獨有“魅力”,也才能變得越來越強大。

03

對勤奮祛魅,人生才能不斷躍升

對“勤奮”祛魅,也許不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說法。因爲我們從小就學過業精於勤、天道酬勤、勤能補拙一類的勵志詞,勤奮已然成爲大多數國人心中無需討論的優良品質。

K哥從不否認勤奮是每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必備條件,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只有所謂的“勤奮”,並不能必然獲得成功。正如羅翔老師所說:“你假如相信勤奮一定就能成功,那你就無法坦然的面對生活。”

想想看,我們身邊有多少看上去非常“勤奮”的人,他們的人生並沒有開掛,反而依然在苦苦掙扎。在這裡K哥不想就導致成功的諸多因素(資源、機遇、選擇等)展開討論,而是聚焦在“勤奮”本身進行討論。

日本北海道大學曾針對一羣黑螞蟻進行研究。經過長時間觀察,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被分組的螞蟻大部分都很勤快,有的搬運食物,有的維持秩序,但也有少部分螞蟻看上去無所事事,整天就會東張西望,於是研究人員在這羣螞蟻身上做了標記,把它們稱爲“懶螞蚊”。

有一次,研究人員斷絕了整個蟻羣的食物來源,卻發現了一個讓他們意想不到的現象,那些平時表現很勤快的螞蟻都變得不知所措,而被標識的懶螞蟻們,此時卻挺身而出,帶領蟻羣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食物源轉移,幫助蟻羣度過了危機,這就是所謂的“懶螞蟻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重要的不是你投入了多少時間,而是你如何投入這些時間。”從懶螞蟻效應,我們不難看出“勤奮”是有區別的,不停的工作不代表比“東張西望”更有價值。

相反,在很多時候,相對於可替代性很高的“重複性勤奮”,後者更爲稀缺,更能稱得上“高品質勤奮”。如何讓自己的努力變成高品質勤奮,就要學會聚焦優勢,做有選擇的努力,讓自己的勤奮得到槓桿化放大,從而撬動更大更多的資源。

英國暢銷書《不公平優勢》曾介紹過美國最有名主持人奧普拉的故事。奧普拉幼年家境不好,又是黑人,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平平,因此即使比別人更辛苦更努力,也很難得到其他人那樣的機會。

直到她發現自己有超越常人的背誦能力,她開始努力背誦《聖經》,直到可以在教堂一字不差地把它背出來。恰恰是因爲她的這個能力,奧普拉慢慢成爲別人關注的焦點人物,獲得了更多演講、分享讀書心得的機會,最終成爲全美最受歡迎的女主持人。

如同《不公平優勢》這本書裡所講的,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我們都高估了勤奮的價值。但越是如此,我們越要讓自己“勤奮的價值”顯化,越要選擇最值得“勤奮”的事做,並讓這種有意義的勤奮,撬動命運的齒輪,讓我們不斷提升精進,而不是除了“自我感動”外,別無所獲。

04

對人情祛魅,是一種難得的清醒

一位多年未聯繫的舊同事,前段時間突然給K哥打電話,希望讓我幫忙推薦工作。這位前同事,其實和我並不太熟,以前我們分別負責不同的部門,真正的交集並不太多。

後來,他也輾轉去過幾個大廠,做過管理工作,按說即使是失業,也早就賺夠了,不至於像我這樣一個並沒有太深交情的人求助。

後來我才知道,這位同事前兩年被裁後,和一個最信得過的發小合夥做生意,沒想到那位和他一起長到大的朋友,欺負他是外行,先是勾結上下游合作商,套取公司資金,然後又騙他追加投資後,攜公司錢款跑路了。

迫於生計,這位同事只能找一些自認還有些交情的朋友故舊,幫忙介紹工作。但當他發微信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被不少人拉黑了。電話打過去,有些人要麼不接,要麼敷衍兩句就掛了。實在沒辦法,纔想到找交情沒那麼深的K哥試一試。

郭德綱曾在寫給兒子郭麒麟的信中說:“登天難,求人更難。黃連苦,無錢更苦。江湖險,人心更險。春冰薄,人情更薄。”K哥這位舊同事的遭遇,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

社會學領域有一個著名的“社會交換理論”,該理論認爲,人際交往本質上是一種交換過程,人們都渴望在交往互動中,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趨利避害本就是人的本性,更何況還有一些別有用心之輩。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人有了一定閱歷或經受社會毒打後,都不會再對“人情”抱有很高的期望,也不會高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大家都明白,在利益面前,很多所謂的交情、關係,都會失靈,除非你還有其他可交換價值。對人情祛魅,是一個人或早或晚都要經歷的人生必修課,而且這門課早修勝於晚修。

法國作家加繆說過:“我並不期待人生可以一直過得很順利,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難關的時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對手。”K哥希望上面談到的幾點“祛魅”,能對大家有所啓發,希望大家都能變得越來越強大,都能更輕鬆地戰勝各種人生對手。

Mr.K,黃哲鏗,知名數字商業顧問,「頓悟山丘」創始人,科技博主,曾擔任海爾、中通快遞、1藥網技術高管,著有《技術人修煉之道》《技術管理之巔》。分享:個體成長、科技趨勢、數字化轉型、商業洞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