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慈悲推動大學教育平權

政府爲落實教育平權1+3方案2月上路,從高中職全面免學費、大專學雜費減免到學貸精進措施,都讓家長非常有感,特別是寒假適逢農曆春節,開銷增加,直呼不用再爲新學期的學費湊錢苦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去年推出補助私立大專生學費及相關配套措施,政策的核心訴求在於落實教育平權的理念,白話的說法是,未來臺灣的大學雖有公私之分,但是學生受教權不應有公私之別。檢視當前臺灣高教環境,如何於各校的學費與獎學金所帶來的表面平等之外,思考大學如何調整核心教育行政思維,以落實教育平權的政策理念,是目前各大學教育行政管理者所應思考與規畫的關鍵議題。

環視當前臺灣高等教育的趨勢及政策氛圍,各大學爲圖學校的發展與延續,無不以各類醒目的標語或訴求,企圖搶佔教育商品市場的關注,且伴隨少子女化所帶來的招生壓力,諸多私立大學院校因面臨經營與生存危機,往往將學校運作的重點,放在搶學生與搶註冊率,甚或羅列各種名目的高額獎學金,以吸引少數所謂考試高分學生的作法。然,這些貌似商業補習班以高額獎金搶學生生源的作法,表面上搶得少數學生,實質上卻貶低了大學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造成輿論常以學歷商品化、學位貶值化或無用論來看待大學形象,傷害大學本應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角色與功能。

回顧臺灣高教體制的行政管理思維,基本上是以人口紅利盈滿、高等教育擠破頭的前提,所建構出來的一套競爭與文憑主義思維,這種菁英教育的思維或許於過往具有促進學習競爭與專業發展的功能,但面對當前少子女化的現況,大學更應珍視每位大學生的受教權,跳脫過往菁英選才的校務規畫思維,協助大學校園內所有的學生獲得對等資源的協助。換言之,思索當前臺灣高教制度的發展,關心大學發展的行政主管與校方,不應僅是流於學費補貼、學校註冊率多寡的思考層次,更應思考如何帶領大學跳脫傳統菁英教育的思維,提出一套創新的教育行政思維,以迴應大學教育的社會責任。

筆者身爲大學校長,從事教育政策規畫與執行多年,對於當前高教環境的危機與保守感到憂心,期望爲政策規畫者與教育從業人員提出一些觀點,爲冷峻的高教市場注入教育希望的暖流。

首先,建議教育部可積極協助大學院校落實教育平權的教育理念。正如此次大學生學費補助政策具有推動教育平權的政策意義,建議教育部後續可積極鼓勵大學端落實各項弱勢學生助學計劃,協助大學生運用大學資源,累積專業能力,發展專業生涯。

其次,呼籲各大學行政主管重新思考面對少子女化現況的教育作爲。面對少子女化的困境,除強調辦學成效之外,正應掌握此難得的教育轉型契機,建構一套協助學生適性發展與教育平權的大學運作模式。

最後,筆者願提出「教育慈悲」的理念,作爲推動教育平權的創新思維。「慈」者,意旨大學應以減少受教者之社會苦痛爲方向;「悲」者,意旨大學應以給予受教者希望與所願爲目標。

總結,考量當前臺灣經濟朝M型發展,通膨壓力加劇,學費補助政策確實具有降低學生負擔,避免學生因就讀大學而「愈讀愈窮」的困境;進一步,面對臺灣高教轉型危機的大學,可秉持「教育慈悲」的理念,以創新的學費補貼作爲,呼應教育平權的政策思維,如此之作法,更可深化大學本應承擔之教育責任,迴歸大學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