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打通隱形小巨人的籌資路

去年底迄今,大陸一方面嚴打互聯網企業,一方面鼓勵扶持「專精特新」企業的動作,已令敏感的市場人士嗅出過去「重軟體、輕硬體」的環境即將改變。

所謂「專精特新」企業,就是臺灣媒體常說的「隱形小巨人」。按照A股上市法規,這些擁有技術、但缺乏規模與財力的「專精特新」企業,有意上市者多會被分去新三板,而原先成立新三板的初衷,就是爲了這些企業提供籌資的通路。

但多年下來,新三板現存7千多家企業掛牌,但在企業知名度不夠、投資者門檻過高、二級市場流動性不佳,以及轉板困難等問題困擾下,新三板的弊端十分突顯,包括多數企業僅有掛牌後的一日行情,此後就變成終年毫無成交量的殭屍股,改革之聲多年不絕。

大陸成立京交所,一方面爲解決新三板困境,打造更有層次的資本市場;另一方面,進入新三板精選層的「專精特新」企業,之後可望獲取轉板資格,取得更大的資金與資源快速茁壯,成爲製造業某一環節具備實力的小霸王,這也符合大陸官方這些年不斷強調產業升級、製造強國、打造本土供應鏈思維。

另一方面,京交所的成立,最大的獲利者可能還是北京市。據8月底北京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當地擁有大陸數量最多的「專精特新」企業,到2025年,其產業增加值佔北京生產總值比重將逾達30%,並在特種機器人、創新藥、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可見在全國研發中心之外,大陸政府也積極透過京交所成立,謀劃以北京爲大陸的製造業、供應鏈重心,未來或有一批上市企業協助大陸攻取全球新興製造業市場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