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類矽谷 博大精深印度式搖頭
《異類矽谷》(時報出版提供)
想在半數工程師是印度人的矽谷共和國生存下去,首先需要適度瞭解印度文化。這包括習慣T與D不分、B與P不分、重音經常前後顛倒,學會念耗掉電腦幾十個欄位的名字,知道一個人姓氏愈長他的故鄉就愈熱,以及姓氏如果以「ar」結尾,那他很可能吃素……最重要的是,你得學會判讀「印度式搖頭」。
印度工程師主要崛起於九O年代的網路泡沫化前夕。2000年我從傳統大公司的百年老店跳槽到網路新創公司接受面試時,雖然已在矽谷職場混了十年,和印度人相處仍然非常沒有經驗。
小公司採用的是審判式集體面談,一次定江山。我走進會議室,赫然發現一屋子都是印度人,很刁鑽地問了些非常技術性的問題─他們喜歡這樣折磨外來的人,好在同儕面前突顯自己的優越。(找機會爲自己創造舞臺似乎比踏實考覈重要,這是另一項你必須在矽谷適應的生存之道。)
那天面談後我相當沮喪。我自認回答得不錯,可是每論述一個問題,下面總有一半人點頭,另一半人搖頭,而且每人點頭和搖頭的方式都略有不同,乍看像十幾個失控的搖頭公仔;也像用餐時間的養雞場。點頭和搖頭此起彼落各自表述,各有各的節奏,時上下、時左右,搞得我頭昏眼花。
哪知隔天公司打電話來,歡迎我加入他們的團隊,原來那些頻頻搖頭(或點頭)的工程師們竟然對我激賞到近乎感動的地步。當然20年後的我已瞭解,點頭的那一半來自印度北方,搖頭的那一半來自南方。北方的表達合法合憲也合國際標準,此處跳過不談。南方那一半爲什麼會以搖頭表示贊同,纔是我們要探討的不解之謎。
如果用工程師尖銳的觀察來分析歸類,印度式搖頭大致可以分爲傳統式的點頭和搖頭、鐘擺式的搖頭(以額頭爲中心,只搖頭的下半部)、節拍器式的搖頭(以下巴爲中心,只搖頭的上半部)、米字型搖頭(鐘擺式和節拍器式的平衡綜合版,以鼻子爲中心,上額下巴都搖),另外還有八字型搖頭,基本上是米字型的進階昇華版,把直線動作變成優美的弧線。
上述各種搖頭最重要的特色是,動作一定要像乒乓球般有節奏、有彈性,來回不停,不能嫌累。印度式搖頭不是一次性的動作,而是一種持續性的表達,這在全世界任何其他文化都不存在。搖頭在印度已經不只是表達,而是表演,更是崇高的藝術。
由於以上所言都是在同一個平面上的運作,如果從側面觀察很可能看不出端倪,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又發明了搖頭的終極高階版─3D式搖頭,以確保你從任何一個座標和角度觀察都不會失真。讓人歎爲觀止的3D式搖頭就是利用下巴和額頭輪流向前點擊,再配合上述的平面搖法,以極富韻律,甚至帶着些許美感的節奏,表達人類最基本的肢體語言。
以上所有的差異又和搖擺的幅度有關,保守的淑女可能降低搖擺的幅度,但基本精神仍在。震動頻率也有很大差異,大部分人每秒平均震動兩到三次;也有真正練過的每秒可以震到七、八次,歷久不衰之外,還始終保持精準的一致性。當然,最後再配合眉毛機動性快速移位,往往又能產生節外生枝的意義。
我曾經很誠懇地想向印度同事拜師學習,但對方認爲這是印度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沒有辦法機械式傳授,即使是臉書的AI也無解。整體判讀要綜合所在地區、當下情境、對方的個性、家庭背景,以及精準拿捏瞬間眼神與表情微妙的變化。對方若戴着太陽眼鏡或口罩,判讀就會失準。矽谷花了這麼多精力研究人臉辨識與無人駕駛,不如花點時間解讀印度式搖頭,也許會意外破解當今AI所碰到的困境。
綜合以上所有情資,通常你大致可以勉強判讀對方是非常同意、略微同意、非常不同意,或有條件的不同意。說穿了就是激盪腦力和觀察力的綜合挑戰。
這種在其他任一國家都可能造成流血內戰的基本溝通差異,對印度人來講好像一點都不是問題。他們似乎一向都能在我行我素的矜持下和令人百思不解的複雜中,找尋到大而化之的包容,而且非常享受這份複雜與費解。這也是印度精神的另類偉大─天下沒有非解決不可的事,只要過得去就行。
曾幾何時,此起彼落養雞場式的集體點頭和搖頭已經成了矽谷會議室的常態,大家見怪不怪,反正這年頭最後都要以E-mail白紙黑字確認觀點。當下點頭搖頭除了有點眼花撩亂,反倒增加些淡淡的娛樂效果。
肢體語言的跨國影響力相當驚人,我曾經不自覺地發現,自己也會用輕微的搖頭代表同意,只是味道也許還不到位,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畢竟要學做印度人並不是那麼容易。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遇到緊要關頭,比方在法庭上聆聽判決,或是和印度人談生意、求婚,不要輕率地把搖頭當作否定。絕大部分情況下,搖頭也代表肯定,唯一差別只是肯定的多寡。即使在最糟的條件下,搖頭所代表的否定還是有商量餘地。
印度式搖頭常常無關「是或不是」,純粹是反映一種極端的情緒。印度人感動、讚歎或高興時都可能搖頭。他們可能愛一個人愛到一直搖頭,也可能吃到感動的食物而搖頭。如果上述兩件事同時成立,那更會一直不停地搖。搖頭在這種情境下,是一個純然且極度正面的形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