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起評:當盲盒遇見三星堆,文創出圈、文物圈粉
前不久,三星堆博物館又“上新”了。這次推出的“川蜀小堆”盲盒,以三星堆文物爲原型,有機融合了茶文化、變臉、蜀繡等川蜀元素。既保留了文物特色,又搭上了潮流快車,兼具呆萌可愛的形象,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巧妙的推廣傳播,特別是對青少年兒童瞭解歷史和傳統文化大有裨益。
文創盲盒,讓盲盒正起來。一段時間以來,關於盲盒的負面報道層出不窮:有的是涉嫌虛假宣傳,藉機清尾貨;有的是商家過度營銷,讓消費者易中套“上癮”;有的甚至違規運送活體寵物,有違公序良俗……此次,盲盒終於借三星堆找到了“正確打開方式”,給自己正了正名。畢竟,盲盒之“盲”,只是內容上的不確定,不能是“盲目”,更不能是“盲區”。只有質量過關、創新用心的盲盒,才能走得長遠。
文創盲盒,也讓文化活起來。當歷史長河中的文物遇上了時髦潮流的盲盒,歷史與現代擦出了文化的火花。文物加持的歷史厚度、切中潮流的盲盒概念、風格獨特的地域味道……文物和歷史隨着盲盒走入大衆視野,以大衆喜聞樂見的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開盲盒中體驗的未知驚喜和樂趣,讓消費者不僅與盲盒產品,更與產品背後的歷史文化產生聯結,並在這種聯結中體驗獲得感。
其實,以盲盒形式推廣文物和歷史,早已不是第一次。三星堆博物館之前也推出過其他主題的盲盒,比如祈福神官盲盒,選取圓頭金面、銅鳥等極具代表性的三星堆文物形象,萌趣十足;河南博物院開發了考古盲盒,消費者可以用附帶的迷你鑽探工具,在洛陽北邙山土壤中挖掘,“出土”十二生肖獸首印章、大將軍虎符等“失傳的寶物”;陝西曆史博物館的盲盒叫“青銅小分隊”,以館藏精品文物日己觥爲原型,運用現代雕塑手法創新表現……兼具地域文化和歷史積澱的傳統文化,經過了創造性轉化,能激起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文物、博物館以及傳統文化的興趣,完成了從被動灌輸到主動探索的轉變。
博物館文創頻頻上新、出圈,只是文化消費市場持續擴大、文化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的一個側面。《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20》中,“文博文創”被列入“文化產業十大關鍵詞”。另據相關數據,2019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衆近12.3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億多人次;2019年博物館文創產品在某網絡平臺成交規模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3倍。隨着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傳承和文化消費的模式也在隨之創新。傳統博物館“進門看、看完走”的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爲豐富的“線下參觀、線上購買”,館內館外打通、線上線下互動。政策引領與博物館自我轉型,共同助推了我國博物館文創市場高速增長的態勢,也進一步促進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當然,傳承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的還不僅僅是文創。從《清明上河圖》4D球幕影像在國家博物館上演,到網友可以用手機小程序足不出戶“雲遊敦煌”;從《國家寶藏》《典籍裡的中國》等節目在各大平臺熱播,到舞蹈《唐宮夜宴》刷屏社交平臺……在時光裡沉澱的文物和文物背後的豐厚歷史底蘊,一次次闖進大衆視野,點燃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也點亮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創出圈、文物圈粉,歸根結底還是爲了能讓文化入腦入心,更好地傳播開來、傳承下去。文物活起來的美妙,貌似偶然,實則必然。在精彩紛呈的成果背後,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守護、傳承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不斷開拓創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