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心情忐忑不安 臺灣上百萬憂鬱人口如何度難關?

醫師林政曄強調,當面臨自己無法處理且求助無門時,記得尋求專業醫療幫助。(南投基督教醫院提供)

疫情期間您快樂嗎?南投基督教醫院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統計,發現臺灣焦慮、壓力相關和其他非精神病的精神疾患,年齡層從10歲到85歲以上都有,憂鬱人口超過百萬人;女性人數高出男性將近一倍,或許某部分表示,現代女性肩負經濟與家庭壓力明顯超出男性。

南投基督教醫院身心科醫師林政曄說,人一生中總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出現心情沮喪或情緒低落的低潮期是種正常反應,同時也是一種警訊。面對疫情造成的生活壓力,很多時候我們太專注於解決生活上的難題,忽略了需要將部分重心放在照顧自己。關照自己可以從營養、運動和規律生活着手。

林政曄指出,我們要選擇健康的原型食物,避免精緻和加工食品,增加各類蔬菜、豆類和堅果的攝取量。運動方面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例如強度不高但可增加心肺功能的散步或中高強度的間歇性運動等。面對生活或工作壓力下,要先理解到有壓力是正常的現象,適度壓力讓我們有活力前行。

過度的壓力會導致焦慮、煩躁、易怒、無法專心和憂鬱的情緒,此時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壓力?當發現自己「異常」時,趕緊讓自己先「停」下來,「找」一處自己喜歡的地方坐下來,「緩~慢~反覆呼吸」並「想像」自己全身逐漸處於放鬆狀態,讓自己短暫恢復平靜後再回歸。

林政曄表示,當累積壓力越來越多,憂鬱情緒越來越持續,就有可能進入憂鬱症。憂鬱症讓我們不願意走出去,不跟人互動,越憂鬱就越退縮在家裡、越不願意說和求助。近來疫情肆虐,工作和生活上的轉變使得感到憂鬱的人口逐漸增加,當我們感到憂鬱時,記得要善待自己。

林政曄強調,當面臨自己無法處理且求助無門時,記得尋求專業醫療幫助,可在醫師或心理師面前,說出不敢在家人或朋友面前說的一些事,醫師會了解狀況,聚焦在問題上協助,同時提供相關衛教訊息,若有需要,則可接受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讓症狀快速緩解,儘早恢復。

★精神不是病,請勿自行停藥,中時新聞網關心您!

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0800-78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