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旅行】跟著藝術走進金瓜石,「礦山藝術季」和居民共創美麗山城
「藝術季看不懂,也沒關係。」我在這兩屆金瓜石「礦山藝術季」的現場,最印象深刻的不是哪一件展品,而是山城的小徑裡,一幅瓜山國小小朋友的壓克力標語。地方藝術季關鍵在藝術家與居民的互動,也是與地方型美術館最大的差別。
我每年都會去金瓜石,特別是10、11月天氣逐漸轉涼,細雨從海的那頭不斷往山巒綿延,格外有味道。基隆山、無耳茶壺山、劍龍嶺,在山徑間穿梭、登高望遠,有海有山,有礦產遺址,幾年下來看着大自然與礦業遺址的交錯與共存,久了總是會想問,金瓜石的下一步呢?
〈階梯通往之處〉|Studio Shikai 的作品〈階梯通往之處〉乘載每位居民對地方的想像與憧憬。黃金停產後所留下的人、建築與歷史,都是蘊含着黃金的礦脈。 圖/法呢攝影
在金瓜石舉辦的「礦山藝術季」今年已經是第二屆,雖然受疫情影響改爲線上舉辦,但「思考着藝術作爲地方陪伴的可能」的初衷絲毫不打折扣。每年藝術季都有設定題目,也都有藝術家來去、留下作品;在這之中,居民的參與、與藝術家共創、由下而上的提案彈性、隨着環境變化的動態調整等,比起藝術性的表現,那些地方再次被討論、社區重新凝聚的過程,正是藝術季的魅力所在。
以藝術陪伴地方的過程,不是透過強烈的色彩、張牙舞爪去改變它,不是以自我爲中心去解決問題,而是身在其中,輕輕地在土地上放一點東西,就像礦山藝術季策展人黃鼎堯所言:「礦山藝術季是『我們的藝術季』,從來沒有任何人是這座山城的主人。一座山就是一個家,這是藝術季陪伴地方的精神,試着讓他鄉與故鄉相遇。」我們這些外來者、不管是遊客或藝術家,吸引我們不斷往下挖掘的是地方歷史文化和生活紋理,進而長出創意與洞見養分。本文接着以10張影像作品,帶你走進2020-2021礦山藝術季現場,期待來年的展期你也有機會親自前往。
火山地形|礦山藝術季所在的金瓜石地區爲火山地形,火山岩層黏性高,常有超過45度的陡坡,也是富含礦脈的區域,孕育了這座小山城。 圖/法呢攝影
俯瞰房舍|或大或小的房舍倚山而建,在當年靠山吃山(金礦)的日子裡,生活可是相當熱鬧。 圖/法呢攝影
〈掀開/背後/金與暗〉|東北角地區潮溼多雨,黑色的油毛氈屋頂是居民常見的防水材料。藝術家黃仲辰的作品〈掀開/背後/金與暗〉表達了過往光輝的日子,以及礦山底下黝黑真實的生活面向。 圖/法呢攝影
採集場景|雜貨店也是早期的冰果室,居民的童年回憶分享,也成爲藝術家採集素材、創作的場景。低頻旋律、街景人聲、金屬聲響,站在夏天的冰果室門口,想像一下此起彼落製冰機的聲音。 圖/法呢攝影
祈堂老街|祈堂老街岔路口的廢墟,是聚落重要的交會點,藝術家也將其改造成開放的公共空間。 圖/法呢攝影
挖掘高嶺土|藝術家跟着居民的腳步,在既有的礦場中挖掘製陶的高嶺土;在金礦之後,找尋新的可能。 圖/法呢攝影
把環境化爲紋理|陶土製成的食器,並與居民討論、依照金瓜石的環境紋理進行雕琢。 圖/法呢攝影
瓜山國小學生的訊息|「藝術季看不懂,也沒關係。」 圖/法呢攝影
〈The Light〉|藝術家林辰勳在醫院舊址上,參考過往的內外觀,模擬、重新建構金瓜石醫院現今可能的遺址樣貌。 圖/法呢攝影
◎責任編輯:胡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