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走訪|質量支撐、標準引領 一批重點產業供應鏈突破質量瓶頸

(原標題:一線走訪|質量支撐、標準引領 一批重點產業供應鏈突破質量瓶頸)

央廣網北京12月9日消息(記者 邵藍潔)強國必先強鏈。產業鏈供應鏈的建設不僅直接關係到產業的競爭力,更關乎到發展的韌性和安全性。2024年1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質量基礎設施助力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印發以來,全國繪製質量圖譜717份,編制質量問題清單7424份,聚焦制約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卡點,實施重點攻關項目3176個,解決質量問題14391個。

近日,央廣網記者走訪了南京、泰州、徐州等地,探訪了電力、芯片、船舶、工程機械等多個重點產業供應鏈和技術機構如何在重大項目上突破封鎖、攻克難關,帶動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

鏈主帶動,全鏈受益

在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瑞繼保”)偌大的工廠車間,幾乎看不到工人,只有機械臂在忙碌地操作着檢測和裝配流程。“這套系統用於對電力系統保護控制設備的功能檢測,保護控制設備對大電網安全發揮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整個過程採用智能化自動測試,杜絕人工失誤因素,保證產品質量始終處於行業最高水平。”南瑞繼保副總經理朱曉彤向記者介紹。

南瑞繼保自動化質量檢測產線 (央廣網記者 邵藍潔 攝)

“人工在裝配過程中可能會出錯。”朱曉彤解釋,裝配組件可能看起來一樣,實際上內部的插件、功能完全不同,每一個裝置功能配置也都不同,所以對生產體系質量控制的自適應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這個一體化的智慧生產指揮系統平臺,把整個生產過程都智能化地進行排產,智能化地監視反饋,然後對產品質量進行自動檢測。”

據介紹,作爲鏈主企業,南瑞繼保將這套自動化檢測系統、自動化裝配系統推廣到上游的供應商,推動供應鏈的智能化改造。現在,南瑞繼保可以實時掌握上游供應鏈產線上的產品生產情況和數據問題。

南瑞繼保總經理李九虎表示,南瑞繼保通過推動數百家上游企業的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實現了上百家核心供應商產品質量信息貫通共享。目前,產業鏈上下游已有十餘家成套裝備類製造型供應商完成了產業智能化升級改造,參與企業的平均決策效率提升了30%,運營成本下降了10%,生產效率提升了25%。

在徐州,徐工集團作爲鏈主企業,構建了產業鏈全流程、產品全生命週期大數據驅動的質量管理預防性平臺QMS,實現了DSC、MES、PDM、WMS等系統的互聯互通,一舉擊破了工程機械產業鏈上下游穿透性不足、質量數字化能力不足等頑疾。其中,徐工集團自主開發的徐工全球供應鏈信息系統DSC,已覆蓋4600餘家供應商,對供應鏈的協同研發、二級供應商管理、製造過程監控、庫存管理、運輸防護等提供全面的支持。

徐工集團全球首條完全自主研發的起重機智能轉檯線 (採訪對象供圖 央廣網發)

徐工集團充分發揮鏈主優勢,建立徐工產業鏈協同機制,牽頭組建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以主機需求爲牽引,全產業鏈協同研發、利益共享”創新研發模式。比如,在攻克動力換擋全自動變速箱技術方面,依託供應鏈配套企業的高精度齒輪加工、箱體加工、智能化變速箱裝配線等製造能力,徐工集團實現了95%以上元件國產化,年產值超2億元,實現了產品系列化和產業化。

在泰州,船舶產業年造船完工量佔到全球的十分之一、全國的五分之一、江蘇的二分之一,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據瞭解,傳統船舶現校管道製造普遍存在一些質量難題,一方面依靠手工測量、製作,精確度和質量難以把控;另一方面,產品數量衆多、品種複雜、規格各異,生產和質量管理數據收集、處理過程複雜。現校管道生產過程中,需要現場反覆測量、比對、拆卸、安裝,耗時、費力,影響管道製作週期。

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使用專用測量儀開展現校管道測量 (採訪對象供圖 央廣網發)

作爲鏈主,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時代造船”)牽頭組建的質量創新聯合體,成功研製雙目視覺測量儀和合攏管專用軟件,建立起“模擬安裝—精度校覈—數據修正”綜合測試系統,打造出合攏管測量設計一體化集成軟件平臺,將測量準確率由原來的90%到現在的100%,設計時長縮短至原來的五分之一,月節約人工、材料成本200萬元以上。新時代造船藉助該軟件平臺,積極推行的“塢內安裝、碼頭調試”現代總裝造船模式,將碼頭週期由原來的90天縮短到60天。

與此同時,新時代造船利用技術優勢,與靖江市海鴻塑膠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船舶配件生產企業聯合開展船用錨鏈、舾裝件、玻璃鋼管等配套產品質量技術攻關,大幅提升產品質量水平和認可度。

技術賦能,協同提升

“這是一款電動液壓執行閥,之前這款閥門技術被國外一家企業壟斷。它的核心技術有自毀裝置,國內一直被‘卡脖子’。”南京市江寧區智能電網產業鏈質量小站質量管家霍洪強向記者介紹,最終中科院某團隊通過多年研發把這個“卡脖子”技術成功攻克,但隨後的“三無”局面讓研發團隊犯難了。“沒有國際標準,沒有國內標準,也沒有行業標準。”

南京市江寧區智能電網產業鏈質量小站 (央廣網記者 邵藍潔 攝)

這正是質量小站要解決的問題,霍洪強表示,“我們幫助企業梳理相關的技術指標,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企業標準,現在第一批產品已經落地,相當於打通最後一公里,完成知識和科技成果的轉化。”

“有需求到小站,質量管家幫您辦。”在南京市江寧區智能電網產業鏈質量小站裡,相關企業的計量、認證認可、標準化、檢驗檢測等需求可以得到一站式解決。

“小站依託南京市質檢院8個國家、省級質檢中心服務資源,配備了64名專家團隊。”霍洪強強調,中小微企業把經費都投入到研發中,在標準、可靠性、質量等方面需要去市場找不同的第三方機構,費時費力。而在小站,中小微企業可以得到鏈條式的服務,新品研發、原型設計、整機終端測試等所有階段,小站都可以進行技術賦能和質量把控;在終端銷售之前,小站也可以出具相應的檢測報告,對產品的品質和性能進行把關。

據瞭解,自《指導意見》印發以來,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着力構建鏈長組織、鏈主引領、鏈員協同、基礎支撐、技術賦能的質量提升模式。目前已經部署推進952個質量強鏈項目,2087家鏈主企業、18萬家鏈員企業、2952家賦能機構參與,組建質量技術創新聯合體889個。

南京市浦口區彙集了集成電路產業衆多優勢企業,浦口區市場監管局圍繞“集成電路測試檢驗技術與質量標準提升”,開展了集成電路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試點工作。

“我們從原材料的篩選和研發入手,棄用了硅片這種應力集中容易斷裂的脆性材料,創新地選用了氧化銦錫這種電學性能穩定且機械性能好的材料。”南京市計量監督檢測院副部長、高級工程師王亞磊向記者介紹,四探針電阻率測試儀校準和薄層電阻溯源是制約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在通過浦口區市場監管局瞭解到江蘇芯德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集成電路封測企業面臨這個難題後,立即聯合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技術創新中心(石墨烯計量與標準技術)並依託在研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體系專項“電熱領域石墨烯材料關鍵計量技術研究及應用”,開展四探針電阻率測試儀校準技術攻關和標準物質的研製。

氧化銦錫玻璃(ITO)解決四探針電阻率測試儀無法校準的問題 (央廣網記者 邵藍潔 攝)

“在以前,解決這類問題要麼請國外技術機構過來計量,一臺的校準費用在8000元-10000元;或者買國外的標準片自校,但標準片賣得非常貴,現在有些已經禁運不能買了,而且其量傳手段是掌握在國外的研發機構手上,並沒有進入我們國家的量傳體系。”據王亞磊介紹,該標準物質的研製,實現了薄層電阻量傳路徑自主可控,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解決了四探針電阻率測試儀校準等共性問題,測試成本節省了80%以上,大大提升了產品的良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