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形》預測2億飆至8億,“科幻”如何挽救恐怖片市場

作者|劉祉鷸

暑期納涼大作、科幻恐怖片《異形:奪命艦》(以下簡稱《異形》)上映不足一週票房已達3.6億,連續6日拿下日票房冠軍,票房預測從映前的2億以下一路上漲到8億+,有望成爲2017年以來賣得最好的恐怖片。

作爲時隔6年再度引進的IP系列續作,《異形》一經上映就引發了不少關注。“大尺度無刪減”“歷代最噁心、最恐怖的一部”成爲吸睛賣點,“異形嚇壞8歲小孩家長投訴影城”的詞條一度登上熱搜榜第一。

從票房數據上看,以《異形》《生化危機》爲代表的“科幻恐怖”一直都是內地恐怖片領域最賣座的一大分支。“異形”IP的名氣、暑期檔缺乏爆款納涼產品的現狀以及“家長舉報”的爭議共同促成了天時地利,而《異形》也靠着精湛的太空驚悚、科幻恐怖的塑造接住了這波熱度。

數據源自貓眼

“科幻恐怖”——於“科幻”或許只是錦上添花,於“恐怖”卻能成爲市場救星。這種將科幻融入其他類型片的“科幻+”電影如今並不少見,緊隨恐怖片之後,喜劇片、愛情片等等也紛紛“蹭”上了科幻的大旗,走向軟科幻的道路。

《異形:奪命艦》3天2億,家長舉報助推反向營銷

8月16日,《異形:奪命艦》正式登錄內地院線。僅僅過了不到一週,這部在海報上大字標註了“未成年人謹慎觀看”的科幻恐怖片就突破了3.5億票房,一躍成爲2024年恐怖片/驚悚片票房冠軍。

隨着暑期檔進入尾聲,衆多票房擔當的熱度漸漸走低,姍姍來遲的《異形》從上映第2日起便佔據了日票房冠軍,截至8月21日,平均每日票房佔比在40%左右,連續多日超過了同一天上映的《重生》和《名偵探柯南:百萬美元的五棱星》。

對於恐怖片來說,在內地賣到億元級別是件相當罕見的事。作爲一個相對小衆的影片分支,恐怖片在內地市場的容量一直非常有限。從數量上看,最近5年內地每年在院線公映的恐怖片不超過30部,票房普遍不超過1000萬,能被記住名字的屈指可數。

恐怖片通常會選在假期檔或特殊節日期間上映,如五一檔、暑期檔,以及七夕節和中元節等節日。前者是爲了在影院客流量提升的時間段刷存在感,後者則是主打節日應景和情侶消費,畢竟許多低成本國產恐怖片受制於成本和政策等因素,營銷很是難做。

在七夕節之後、中元節之前上映的《異形》無疑也在爭取節日效應和情侶的捧場。根據貓眼平臺數據,《異形》想看用戶畫像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年齡在20-29歲之間的觀衆佔45.6%,影廳內有許多結伴一同觀看的年輕人。

上映第2日,#異形嚇壞8歲小孩家長投訴影城#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該詞條閱讀量1.4億,討論量2.3萬,許多關於《異形》的消息下方都有對這件事發表看法的網友。

隨後,#異形太嚇人了##異形 噁心#等其他“負面”詞條也陸續登上熱搜。然而這些熱搜非但沒有對《異形》造成多少不好的影響,反而反向促進了影片宣傳。#異形嚇壞8歲小孩家長投訴影城#等詞條出現後,《異形》在貓眼平臺陸續新增想看2.6萬人。

的確,“嚇人”似乎是對恐怖片的褒獎,而“家長舉報文藝作品”一類新聞已是屢屢產生爭議的老生常談。詞條營銷引發網友各抒己見、紛紛站隊,討論度增加,也增加了影片的曝光量,讓更多的人注意到了《異形》。

“異形”系列一直以大尺度驚悚、恐怖著稱,算上《異形:奪命艦》僅有3部引進了內地,且前兩部都有所刪減。得益於“異形”IP本身具有的一定知名度和引進時“一刀未剪”的誘惑,熱搜詞條的助力很快見效。

《異形》在豆瓣已有多達16.7萬人評分,高贊熱評有的是IP粉絲:“這個新作在我心中僅次於一二部”;有的是來試膽的路人觀衆:“買的是IMAX票,看的是指縫版”;也有不少網友在表示對未刪減影片的支持——而《異形》之所以能夠成爲今夏成功引進的“0刪減大尺度恐怖片”案例,也跟它的題材“科幻恐怖”有很大關係。

“科幻+”領頭恐怖片市場,“軟科幻”成喜劇衆望所歸

僅靠“嚇到孩子被舉報”吸引觀衆的視線是不夠的,影片本身才是支撐起營銷的重要槓桿,否則很容易高開低走。尤其是分類小衆的恐怖電影,受衆基礎本就十分薄弱,除去少數IP粉絲和恐怖片愛好者,剩下的許多路人觀衆多是出於好奇或獵奇才會接觸。

《異形》豆瓣開分7.7,貓眼和燈塔的票房預計都超過8億,嗶哩嗶哩上影片相關的單個視頻播放量最高達到151萬。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不久前在七夕節上映的另一部恐怖片《加班驚魂》,票房至今沒有突破400萬。

數據源自貓眼

顯然,恐怖片的窘境仍然存在,尤其是國產恐怖片,近幾年只有一部由沈騰、岳雲鵬、papi醬助陣的恐怖喜劇《妖鈴鈴》票房達到3.63億;位列其下的《孤島驚魂》(票房8891萬)和《筆仙》(票房5809萬)已經是10年前的作品,而且都面臨差評如潮的處境。

由於恐怖片不能出現“鬼”,國產恐怖片又普遍貼近日韓恐怖片的驚嚇套路,堆砌長髮女鬼、惡童、詭異現象等元素,因此最後都需要借用幻覺、精神病、人爲陷害來“強行解釋”,頻頻被觀衆吐槽爲毫無邏輯的爛片。

區別於傳統恐怖片熱衷的靈異、神秘、超自然,像《異形》這樣的“科幻恐怖”,用科學幻想作爲理論背景,把真實存在的宇宙、基因、互聯網、心理學等常識擺在明面上,既在物質層面說明了驚悚的人事物出現的合理緣由,輔助完成敘事的合理性,又像給恐怖片包上了一層名爲科學的棉布,無形中消解了一部分殺傷力,讓更多的人擁有賞玩的膽量,擴大了受衆。

“科幻恐怖”實際上是個歷史悠久的概念,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在1818年創作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就被認爲是科幻恐怖的起源之一。而在電影領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科幻熱後,就有了《異形》(1979)《怪形》(1982)《變蠅人》(1986)等大量經典科幻恐怖作品。

中國內地市場的科幻恐怖啓蒙之作當屬“生化危機”系列。《生化危機4:戰神再生》是2000至2010年間大陸票房最高的恐怖片,獲得了1.35億票房,爲中國觀衆帶來了科幻恐怖這個新分支。恰好,2010年的《阿凡達》和《盜夢空間》將科幻電影的普及與推廣擡到了新高度,“科幻”從此成爲了大陸觀衆耳熟能詳的電影標籤。

2017年對內地恐怖片院線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生化危機”系列的收官之作《生化危機:終章》在這一年上映,票房飆到了11億。同年,《異形:契約》也作爲《普羅米修斯》(2012)之後的“異形”作品第二次與內地觀衆見面;不僅如此,還有另一部沒有IP背景的科幻恐怖片《異星覺醒》成了黑馬,排在《生化危機:終章》和《異形:契約》之後,斬獲1.35億票房——三者佔據了2017年恐怖片票房排行榜的第1、3、4名。

此後,“科幻恐怖”這個冷門電影類別正式進入內地觀衆的視野,在院線擁有了一席之地。除了“移動迷宮”“生化危機”等IP系列之外,時不時還會出現幾部獨立影片加入競爭,如近兩年上映的《隱形人》《梅根》等。2020、2022、2023年的內地恐怖片票房冠軍都屬於科幻恐怖;今年上半年也有同類型的《寂靜之地:入侵日》,下半年若沒有其他高票房大作的話,2024年的恐怖片桂冠大概也會交給《異形》。

增加受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科幻”還能解決大部分國產恐怖片一直以來最受觀衆詬病的邏輯難題——即恐怖片不能出現超自然現象。科幻恐怖中,既有《異形》《移動迷宮》這類大製作特效片,也有《迷霧》《隱形人》這類低成本以小博大的例子。在恐怖片普遍預算不高的情況下,像後兩者這樣將科學融入驚悚後對恐怖片進行新型塑造的方法非常值得國產恐怖片借鑑和參考。

對恐怖片來說,“科幻”能很好地爲影片提供票房,除了得益於科學對恐怖元素的消解,也得益於科幻題材本身的國民度。近些年,利用“科幻+”創造的複合型軟科幻國產影片熱度大增,尤其是以開心麻花、熊出沒系列爲代表的科幻喜劇:《瘋狂的外星人》和《熊出沒·逆轉時空》的票房都在20億以上,《獨行月球》則達到了31億。

諸如《流浪地球》的“硬科幻”製作門檻太高,而成本相對較低、劇情不需要多麼硬核的“軟科幻”更容易面世,《美人魚》《太空旅客》等科幻愛情片和《宇宙探索編輯部》這樣的僞紀錄片都屬於軟科幻的範疇。

“科幻+”作品的百花齊放爲多年來萎靡不振的國產恐怖片指出了一條新出路:拋開女鬼、惡童、老宅、鏡子等翻不出新花樣的老手段,把眼光放到太空、網絡、視覺錯覺、生物磁場……無數可供科學幻想發揮的元素上,借唯物的科技營造唯心的驚悚感,也許能探索出國產恐怖片——甚至是“中式科幻恐怖片”——的獨特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