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裡普通部、特需部、國際部和私立醫院的區別

在我國,大部分人看病會選擇公立醫院,這也導致了公立醫院,特別是大城市的三甲公立醫院常常人滿爲患,很難掛號。

其實,除了公立醫院的普通部,大家還可以選擇人流量相對較少一些的特需部、國際部,而且還有私立醫院,這些地方就不用擔心人多擁擠、看病環境查等問題了。

一、普通部

顧名思義,公立醫院普通部的設立,主要是爲了體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爲普通老百姓的就診提供服務。就是大家最長去的醫院部門。明顯的特點就是擁擠、排隊久、就診時間短、住院是多人病房(沒隱私)。普通住院一般是6人間、4人間爲主,有些醫院也有兩人間,但一般很難被安排進去。

二、特需部

特需部起初主要是爲了一些高級別的幹部提供醫療保健服務而區別於普通部的存在,在醫院內會有一塊區別於普通部的場地。它更像是一個院中院,包含了這家醫院大部分的科室,再這樣的一個場地內爲患者進行看診。

2000年左右,隨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富裕階層對就醫環境、服務、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特需部也開始向全體患者開放。

特需部的就醫環境非常好,可以跟醫生一對一私密聊天,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看病的醫生都是所在專科的專家,有專人全程陪同。

可以提前電話預約(專人接聽),按照約定的時間去了直接看,就醫的患者比較少。可以跟醫生有充足的時間交流。環境比較好,有雜誌、音樂、飲水等。

由於醫療資源的稀缺性和客戶少的因素,在特需部,可以更快安排治療或手術,減少患者的疼痛時間和疾病風險。

由於社保報銷考覈的要求,很多醫生在普通部用藥時不僅要考慮病人的病情,還要考慮自己怎樣才能不被扣錢,而在特需部它們只需要考慮怎麼治病,怎樣對病人最有利,一心治病即可。

三、國際部

有些醫院把國際部病房和特需部病房放在一起,比較完善的國際部也有自己的國際部病房。國際部最初是針對外籍人士提供醫療服務的場地。

如果簡單拿酒店相比,普通部相當於普通賓館,特需部相當於星級賓館,國際部就像是五星級賓館。

改革開放之後,越來越多的外企及外籍人士進入中國內地,它們對醫療品質和語言交流的要求遠高於普通中國民衆。

於是八九十年代,大型三甲醫院紛紛開設國際部,滿足外籍人士就醫需求。

2000年前後,國際部同特需部一樣,基本向全體患者開放,以滿足富裕階層對就醫品質的要求。

在特需部和國際部看病,房間人少,環境的配置方便家屬和病人休息(沒有大病房那麼吵),也方便接待客人和親友看望。

由於醫療資源的稀缺性和客戶少的因素,在國際部,可以更快安排治療或手術,減少患者的疼痛時間和疾病風險。

由於社保報銷考覈的要求,很多醫生在普通部用藥時不僅要考慮病人的病情,還要考慮自己怎樣才能不被扣錢,而在國際部它們只需要考慮怎麼治病,怎樣對病人最有利,一心治病即可。

四、私立醫院

私立醫院的特點就是就醫體驗和就醫速度。

體驗感好,人會舒服一些,速度快,能及時解決問題(畢竟我們想看公立醫院的專家,有時候也需要預約一兩個周)

有的私立醫院的醫生是輪值的,有的是全職醫生,它們的知名醫學院校的學歷和它們曾經在公立醫院的多年執業經驗,從側面可以證明他們的專業水平。

很多醫生現在是在各個醫院輪值,如果在公立醫院普通部,你只能跟他說5-10分鐘,但是要排隊很久。

如果在特需部、國際部或者私立醫院,你可以跟他聊一兩個小時,他有時間把你關心的問題、疾病的病理講給你聽,也可以一條一條的告訴你要注意什麼。

舉個例子:

老張去協和醫院看病,安排了手術,王神醫告知要1個月以後才能手術。

老張慌了,一個月之後會不會輕症拖成重症?

王神醫告訴老張:“手術排期都滿了,你想要快就去醫院的特需部掛號,到那裡治。差別就是費用貴點,一週內可以手術,你放心,手術我來做”

“你想要更快,就要一傢俬立醫院去,費用更高,好處是明天就可以安排手術,手術還是我來做”

現實也是這樣,很多時間我們看的可能是同一個專業醫生,因爲在不同的醫療部門掛號的,而獲得的待遇不同。